到歐美和日本等國家訪問或留學的人,回國之前的購物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安排,但凡有些經濟實力的人都要裝滿大箱小箱,買空商店貨架的事情也不足為奇,有些航空公司甚至還把放寬行李限重作為一種促銷手段,可見國人購物之瘋狂。其實,大家購買的很多東西在國內也能買到,只不過質量有很大差異,價格也貴出不少。為什么在國外購買到的商品,其質量和價格均優于國內買到的同為中國制造、款式也相同的產品?這成為國際貿易研究的新課題,也促使國人開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奇怪的“倒掛”現象。
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溫飽,向小康和富足邁進的時候,人們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在日常生活中,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高層次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是所謂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質量的需求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因此,當大多數人還處于剛剛越過溫飽線的水平時,這個市場的多數產品一定是“粗糙”的。質量意味著更高的心智投入,文化體現著更高的品位和精神追求,這些都無法通過簡單、生硬的考核標準和規章制度來達成,需要很多看不見的“力量”的配合。市場中企業的誠信和自律變得常規和普遍,絕不是因為企業家的仁慈和良善,乃是競爭的殘酷性所致,而競爭歸根結底是由主流市場的需求來決定。換句話說,看得見的是產品的質量,看不見的是背后主流消費者的“話語權”。
如果用GDP總量來衡量的話,中國已然躋身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列,但若論國民人均收入,中國的位次則排到了世界200名開外,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中國的人口基數和社會結構,造成了市場消費結構與西方國家的根本差異——低收入者人數占多數,中高收入群體占少數。而西方國家80%的消費者是中高收入者,他們是需求的主力軍,他們的消費傾向、心理偏好和需求特點決定了這個市場的主流方向。因此,在這個中高收入占“八”、低收入占“二”的市場,企業如果不能提供質量過硬的產品、良好的服務,不能滿足主流市場(需求層次較高,但同時對價格敏感)的需求,很快就會被殘酷的市場競爭所淘汰。而中國的情形則正好相反。近10年來,多數人還處在基本溫飽的階段,對產品的安全性和品質要求并不十分挑剔,因此,在國內市場,企業主要依靠擴大產品銷量來盈利,即使在技術上可以達到西方國家同等水平的質量和性能,也會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采取不同的產品策略。中國的主流市場需求層次較低、對價格高度敏感,因此提供價廉質次產品的企業獲利豐厚。此外,“二八”原理也解釋了為什么消費者在國內購買高品質的商品需要付出比國外更高價格的原因,因為這部分消費者人數較少,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但對價格卻不敏感,企業可以通過定高價來攫取超額利潤。
盡管2011年我國的GDP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如果不出現戰爭或其他災難性事件,這一趨勢在未來10年還將持續。依此推算,中國將很快步入中等收入人群居多的階段,主流的市場需求將越來越注重產品質量和文化內涵。這一變化對于那些習慣了“粗放型”發展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次嚴峻的生死挑戰。如果沒有政策和行政壟斷的保護,市場優勝劣汰的強大力量必然驅使企業要么選擇下大力氣創新升級、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要么選擇關張大吉,徹底退出市場。像瀘州老窖這樣的傳統白酒企業,選擇回歸傳統、提升文化品位來構建品牌影響力,這是一種順應主流市場需求變化的企業戰略。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在家門口就能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再也不需要在國外瘋狂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