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熟悉“優先股”這個概念的并不很多,主要因為我國沒有明確的優先股制度,它目前還只算是從英美引進來的一個概念。
在國外,優先股的投資者基本上以機構股東居多,而且多數是定向發行,尤其適合于養老金這類追求長期穩定現金回報的投資者。而投資門檻、能夠轉換成普通股、有無投票權等等細則,是由投資者與公司之間協商、自主確定的,這都不是根本問題。
從增加治理結構中的量性,為投融資者提供更全的產品線角度來看,完善優先股制度是有必要的。比方說籌資需求量較大、同時盈利能力較高的公司,就非常適合用這種融資工具。例如銀行要不斷擴容資本金,要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投資回報率較高,而且本身現金流也沒有問題,這種情況下,通過發行優先股籌資優于債券也是優于普通股。作為投資工具來講,追求穩定現金回報的投資者也是認可優先股的。優先股作為介于普通股與債券之間的一種金融工具,應該交給市場選擇。該起到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們不宜去放大。
如果簡單地提“國有股轉優先股”,我認為這一想法是不合適的。無論是國有股東,中小股東還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選擇的權力應該在他們手里,不能有誰可以代為設計,因為這涉及對整個公司的利益分享和控制權。將優先股作為國企改革的一個選項是可以的,但這必須征得全體股東的同意。回到《公司法》架構里,這些事項都應由股東自主決定。
但是,我個人并不認為大股東為會放棄自己的決策權。很難想象國資委會把手里中石化、中石油這些企業的普通股轉成優先股,而沒有決策權。同時,我國大型上市國企很多,把國有股轉成優先股,取得了優先于其他股東分紅的權力,中小股東也未必樂意。
解決一股獨大等很多問題需要更復雜的過程,例如整個財政金融體系設計,市場準入制度等配合解決。改變國資壟斷這一局面是系統性設計,優先股之類的單一概念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案。
從資本市場的整治來看,有人說整個A股市場缺的是分紅機制,有人說是缺少對公司的影響力或者說決策權,但我認為這兩點都沒有說到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在于A股市場建立時根本使命是什么,是解決國有企業的融資困境,增加其融資渠道。
但作為投資市場,最根本的應該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并且在此前提目標之下最大的原則就是全力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而我們投資市場一開始就不是這個思路。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有利于大股東之類的,通俗點說就是有利于狼的,而不是有利于羊的。吃光羊以后,再放水養魚,再收割一場。我們的資本市場就處在這一循環中。
如果要改變,既不在于什么強制分紅——為什么美國、英國沒有這樣的規定,也不在于給中小投資者以支配權之類;而關鍵是要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之下權力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任何投資工具的推出,都沒有投資者追償機制的落實來得有效。但我們有嗎?可以追償嗎?例如偽造報表,或者說利用內幕交易損害其他投資者利益,我們有成功追償的案例嗎?但是真想做,是能夠做到的。這需要從制度建設、法治環境甚至是國家體制的角度予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