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012年,膠片時代曾經的全球領軍者柯達申請破產的消息開啟了人們關于企業世界末日的討論。柯達,這個曾經在膠片時代占據全球絕對主導地位的龍頭,在數碼相機的發展洪流中陡然跌落。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公司再無盈利記錄。而柯達提交的破產重組申請文件顯示,其現有資產為51億美元,但債務高達68億美元,已經資不抵債。柯達的沒落源自其對數字時代快速崛起的漠然,是其偏執發展戰略的必然結果。對自身技術創新的癡迷,葬送了柯達將技術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的機遇。作為全球數碼攝像設備的創造者,柯達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在當下的產業格局中,柯達或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家道中落
自1880年喬治?伊斯曼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以來,柯達公司一直是全球影像產品創新的引領者。膠卷誕生后,柯達迅速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是毫無疑問的絕對王者。1930年,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利潤占這一市場的90%;1966年,柯達公司的海外銷售額達到21.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中排名第34位,純利居第10位;1975年,柯達壟斷了美國90%的膠卷市場以及85%的相機市場份額;2002年,柯達的全球營業額增至128億美元,全球員工總數約7萬人。
能夠長期占據全球影像領域的龍頭地位,柯達自然有其絕招——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進入數碼相機時代,柯達也是當仁不讓的先驅。1975年,柯達實驗室研發出全球首臺數碼相機,并將其用于航天領域;1991年推出了基于尼康技術的首款數碼單反DCS 100專,像素數達到130萬;1995年發布首款傻瓜型(Point and Shot)數碼相機供非專業攝影者使用;1998年開始生產民用數碼相機。可以說,柯達是數碼影像的發明者。數據顯示,柯達曾參與了數碼相機崛起的每一個細節,在其擁有的超過10000項專利中,有1100項的數字圖像專利組合,遠超其他任何一個同行。
但是技術創新上的領先,并不代表著市場上的領先。在全球影像業快速切入數字時代后,由于發展戰略尚未厘清導致產業重心偏差,柯達公司的產品發展重點長期圍繞著已有的膠卷、印像和沖洗業務打轉,壓制了數碼相機的進步。即使在攝影技術從膠片化向數碼化轉型的趨勢十分明顯時,柯達依然沉溺于傳統膠片,無法扭轉全球膠卷消費市場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萎縮的頹勢,直到不得不關閉生產了74年的膠卷工廠。
自此柯達邁上了緩慢的戰略轉型之路,其家道中落的速度也不斷加快。消息顯示,柯達對業務結構進行了重組,將其業務部門從三個減少至兩個,重組后的兩個部門分別是商業部和消費者部。他們將吸收公司膠卷部門的部分業務,同時還將大力發展新的打印技術。
時至今日,柯達的負債高達68億美元,而其資產總額僅為51億美元,其市值也從歷史峰值的310億美元,降至今年年初的1.75億美元。十余年間,柯達總市值蒸發超過99%。
一個技術偏執狂,并未開拓出喬布斯式的創新神話,反而陷入了市場衰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柯達創新神話也隨之破滅。
龜速中興?
在漫長的轉型中,柯達遲緩的反應速度一直被業內所詬病,最典型的就是其與日本膠片業鼻祖的富士迥乎不同的發展之路。
富士早在1980年代就預見到數碼時代的崛起,并制定了三管齊下的戰略:盡可能多地從膠片業務中抽離資金,為數碼時代的轉型做好準備,并開發新的業務。也許這兩家公司都能感受到,數碼攝像本身無法給企業帶來太大的利潤,因為彼時數碼業務的利潤率的確比膠片低得多,所以產業轉型似乎并非必要,但無論如何,在這場新的競賽中,柯達顯然慢人一步。
富士的成功轉型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借鑒。化妝品公司一直在推廣這樣一種理念:可以通過抗氧化成分來保護皮膚,而由于膠片與皮膚的共同性,富士共計開發了20萬種化合物,其中約有4000種與抗氧化劑有關。同時,富士還努力為膠片領域的專長尋找新的用途。例如,該公司為液晶平板顯示器開發了光學薄膜,成功在全球面板產業版圖上謀得一席之地,目前在一種可以擴大液晶顯示屏視角的薄膜領域,富士占據100%的市場份額。
但從本質上看,柯達神話的隕落不僅僅是發展戰略轉型緩慢所致,因為其在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全球個人影像進入數字時代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其落后的企業基因。在柯達們快速發展的時代,企業是全球產業鏈的中心,企業生產出什么產品消費者就必須被動接受什么產品,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興起,產品的相對過剩使消費者在產業鏈中的主導權不斷增強,如果企業不能根據消費者要求去創新,最終只能落入沒有市場的空頭革新。
所以說,柯達要想中興,首要的就是顛覆原有的產業組織架構,真正形成對過剩時代消費需求敏感的組織結構。同時,柯達采取的戰略轉型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加快轉型步伐,尋求新興替代性產業。當然,柯達必須加大在數碼影像業務上的投入,在當前資本狀況不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出售部分下端專利來維持業務現金流。據媒體報道,去年8月,柯達已開始兜售其1100項數字圖像專利,這些專利估值超過20億美元,而這些專利吸引了包括蘋果、RIM等公司在內的全球領先企業的注意,足見這一路徑的可實施性。
二是利用其8000家沖洗打印店優勢,將之作為開放性產品流通平臺,打造成為業內終端產品及后續服務供應的最大平臺。當然,柯達必須在這一過程中進行網絡優化,不斷提升整個網絡體系的運營有效性,最終將自己打造成游離于消費電子專賣渠道之外的專業化的個人影響產品及服務供應商,提供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
路漫漫其修遠兮,柯達仍將上下而求索。不難想象,柯達的中興之路必將像一場龜兔賽跑,先跑的或者跑得快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贏家,真正走到終點才能最終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