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學往往異常枯燥,課堂較為沉悶,教學效果不明顯。高中生缺乏一定的文言文閱讀量,加之新課改加重了對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提高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勢在必行。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課前朗讀、增加思考難度、豐富教學語言和增加學生文言文閱讀量來提高高中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預習;朗讀;幽默;閱讀量
文言文對于高中生來說深奧難懂,也是教師最為頭痛的問題之一。現階段,高中生缺乏足夠的文言文閱讀量,導致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自然也給文言文教學增加了難度;高中教材又是以現代文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現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名著,高中課程多、作業多,學生很難擠出時間并靜下心來閱讀文言文。
目前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察,注重對實詞、虛詞,句子的理解。這種導向性,迫使教師側重對文言知識的講解,并陷入了完全灌輸式的授課模式。教師既希望加快講解速度,又希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教師來說,這是“進退兩難”的事情。教師教得很無奈,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枯燥,學得很難受。最終教師在疲憊中艱難教學,學生在希望中刻苦學習。于是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學中,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課堂教學效果“黯然失色”。但為了應付高考,教師寧愿選擇滴水不漏式的文言知識教學,讓課堂沉悶一點,也不愿意讓學生漏掉一個知識點。
如何使文言文教學由“死氣沉沉”變得“紅紅火火”起來呢?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足工夫。
一、加強課前預習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文言文往往是被動的,有很多的知識點沒有辦法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種被動學習的效果自然就差。“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可以使學生的學由被動轉為主動。怎樣讓學生改變課堂上的被動行為呢?布置預習。預習一定要有明確的要求,不能讓學生“走馬觀花”——浮于淺顯的閱讀。除了要求學生解決字音以外,還要布置較難理解的實詞、虛詞和某些句子,或者與教材配套的練習。學生帶著問題來聽課,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主動思考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主動思考預習時遺留下來的問題。
二、重視課前朗讀
教師在講解文言知識方面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即使給時間讓學生讀課文,某一段也最多是讀兩次,如果僅僅在課堂上讀課文,朗讀的次數是不夠的。在講解課文之前,應要求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的程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朗讀,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會更順暢,教學流程也能更好地推進。
三、增強思考力度
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直接帶來的惡果就是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畏難情緒倍增,面對著考題一臉茫然,無法下手。這個問題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化解,辦法就是增加學生思考的難度。虛詞的用法為例。《勸學》中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兩個“而”字的用法和意義,該如何理解?第一個“而”字顯然是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原因是不僅要“博學”更要“日參省乎己”。授課時,教師要誘導學生努力思考“而”字前后之間的邏輯關系。第二個“而”字理解就復雜了許多,可以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也可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表示承接關系的原因是“行無過”是建立在“知明”的基礎上,而表示并列關系的原因是,“知明”和 “行無過”是“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直接造成的兩種結果。教師讓學生討論第二個“而”的用法,在討論中理解它。根據“‘而’字前后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一思考角度,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會明白“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四、豐富平實的教學語言
教師在講解文言知識的時候,教學語言往往很平實。文言文教學本來就很枯燥,再加上教師平實的語言,學生聽課自然也就沒有了興趣,沒有了較強的注意力。教與學就脫節了。為了改變這一脫節的狀況,教師可以豐富教學語言。可以將重點實詞、虛詞讀得重一些,提醒學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聽覺享受中理解字句;可以使用不同地域的方言來讀某一個字句;也可以使用幽默的語言來吸引學生。關于《離騷》作者屈原特點的介紹,我將屈原詩人概括為“帥”“菜”“才”。“帥”是說屈原一位秀氣的美男子,問學生:體現 “帥”的句子有哪些?“才”是說屈原有文學才華,問學生:《離騷》的語言形式有何特點?“菜”是說屈原的政治遭遇。問學生:本文抒發什么情感?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可以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從而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
五、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秦牧說過,“不廣泛地吸收,是談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條大河,總得容納無數小溪、小澗的溪水,一座幾千米的高山總得以一個高度作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只能形成一個湖泊,蕩蕩平川,也不會有什么戴著冰雪帽子的高峰”。這是文學大師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高中生僅僅借助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來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針對這一現狀,教師要克服學生讀書時間少的困難,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比如,可以要求學生看《資治通鑒》或者《古文觀止》,每天只看一頁,以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