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涉及魯迅的作品不多,但在不多的作品中大量的民俗描寫,可感知魯迅作品中濃濃的地方特色。教師在教學中可嘗試以分析民俗描寫為切入點,深刻解讀主題、背景、人物和情節,從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魯迅作品;民俗描寫
魯迅不只是一位現實主義大師,更是杰出的鄉土文學大師。魯迅的作品不僅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精辟的語言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改造國民的靈魂,而且又以其對鄉土生活的成功描寫,為廣大讀者描繪了一幅幅浙江紹興的風情畫,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具有濃郁的鄉村泥土氣息,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魯迅之所以獨具情鐘地描寫浙東農村的民俗,是由于他生于斯,長于斯,再加上幼時民間文學對他的熏陶和影響,這些內容鮮活、充滿鄉村泥土氣息、形式樸素的民間文學滋潤了魯迅,給了魯迅最初的文學營養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魯迅在其創作中對民俗事象的自覺運用和自如描寫,使一些風土人情、世態習俗融進其作品中發展了故事,深化了人物性格,揭示了主題。
一、自然環境描寫
魯迅非常重視環境描寫,無論是狀物的自然環境描寫,還是寫人敘事的社會環境描寫,都能自覺地把民俗描寫融入其中,使民俗描寫與文章內容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在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在描寫百草園夏秋自然景物時,插入了“人吃何首烏根能成仙”和“美女蛇”的民間傳說。這兩個民間傳說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與三味書屋生活的枯燥、呆板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文章中,魯迅還寫了冬天在百草園雪地捕鳥這一民俗,寫出了百草園給愛玩好動的兒童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在小說《社戲》中有一段臨河搭臺的描寫: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不分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人家的烏篷。
魯迅將自然風景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糅和起來,不僅寫了空間月下朦朧的自然環境之美,也寫出了熱鬧的戲臺。自然景色與看戲的風俗畫,鄉土味極其濃郁。
二、社會環境的描寫
魯迅在其創作中大多以他的故鄉浙東紹興和紹興附近為背景,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世態習俗的畫卷。
在小說《孔乙己》中,以人物生活的江南水鄉鄉鎮小酒店為生活背景,為讀者描繪了中國20世紀20年代商品經濟民俗特點。酒店格局是:四文錢一碗酒;下酒物:茴香豆、鹽煮筍、葷菜;盈利手段:羼水;酒客:短衣幫、長衫幫。這是何等真實的一幅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學生讀后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這個鄉村小酒店,感受了當時的市民生活。
三、刻畫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
魯迅作品中,有關風土人情、世態習俗的描寫不僅在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描寫中隨處可見。更為重要的是,在魯迅作品中,這些民俗描寫是整體的、渾成的,散落在作品的字里行間,將風土人情、世態習俗作為人物生活細節的一部分。紛紛灑落在故事情節里,灑落在人物形象里,深化了人物性格。
小說《孔乙己》里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一人”。其實,在這里喝酒的方式:站著或坐著喝,而衣服樣式——穿長衫或穿短衫就成了人物身份地位的標志。孔乙己的名字是從舊時兒童蒙學所用描寫紙中“上大人孔乙己”這似通非通的句子中摘取的;孔乙己買酒的姿態是“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面對眾人的奚落和嘲諷,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教“我”寫茴字的四種寫法;孔乙己對眾小孩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些無不活脫脫地勾畫了孔乙己的性格,提示了其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舊式知識分子。小說中關于孔乙己面對丁舉人的毒打迫害,被迫寫下“服辯”。總之,小說《孔乙己》以鄉鎮小酒店為背景,圍繞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民俗描寫,運用工筆畫式的手法一步一步成功地刻畫了孔乙己這個被壓迫的小人物。
在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先生形象的刻畫也成功地滲入了民俗描寫。古時私塾中大都供有孔子牌位。寫自己第一次見先生書房中沒有孔子牌位,從側面揭示先生具有一定的開明思想。在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更是運用了繁多的民俗細節描寫來刻畫長媽媽:
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曬褲子的竹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
但令作者記得最清楚的是元旦“古怪的儀式”、除夕辭歲年發的壓歲錢、元旦吃福橘的辟頭的磨難,更有那“長毛”的故事。正是通過這一系列滲入人物性格的民俗描寫的細節,來刻畫長媽媽無知、淳樸、善良的性格。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