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成長環境有一定的距離,導致學生在閱讀時停留于文章表面,與作者深層對話溝通的目標難以實現,這也是許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常遇到的苦惱。在實驗教學中,教具演示,課件展播,角色扮演,操作實踐等幾方面都可以使得語文課堂精彩紛呈。
[關鍵詞]實驗教學;閱讀;激活體驗
閱讀教學中,由于許多文本的內容如戰爭題材、舊社會題材等,與學生的生活時代、生活經歷、生活環境等有一定的距離,導致學生在閱讀相關文章時,難以深入文本,體驗內化,閱讀感悟只停留于文章表面,與作者深層對話溝通的目標難以實現。這是許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常遇到的苦惱。鑒于此,語文教師們應該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進實驗教學,激活學生體驗。
一、教具演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的分析講解、適當點撥是必不可少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也是學生認識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但“教無定法”,如果能根據文本內容,有針對性地運用教具,讓文本中抽象的文字具化為直觀形象的實物,用生動直觀的教具演示代替枯燥抽象的分析講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詹天佑》一文記敘的是清朝末年時期,偉大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故事。課文圍繞京張鐵路的修筑前后展開敘述,歌頌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創新意識。文章介紹“人”字形線路的段落,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對于“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青龍橋,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路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幾句話,學生頗感費解。針對這一情況,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采用了“實驗教具演示法”,拿出一列兒童玩具火車和事先制作好的“人”字形線路模板,請一個學生讀相關句子,教師做相應的演示,使文字和實驗相結合,讓學生在動態的演示過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因此走進了文本,走進了詹天佑,也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課件展播
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是他們通向大千世界的橋梁,是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語文教材所選錄的文本,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其中不乏寫景佳作,如《桂林山水》《迷人的張家界》《索溪峪的“野”》等名篇。盡管它們文筆優美,但大都缺乏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因此,多數學生感覺這樣的文章枯燥無味,不知所云。如果教師只是就文本內容泛泛而講,學生也只是泛泛地讀,是領略不到風景的優美、散文的韻味的。這時候,如果不失時機地展示、播放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就能讓學生愉快地走進文本,輕松地享受閱讀。
人教版第十一冊的課文《索溪峪的“野”》,介紹的是張家界的一個主要景點——索溪峪的迷人風光。讓學生了解索溪峪的自然美,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是全文的重點。課前,教師可在互聯網上搜尋大量有關索溪峪的圖片,結合文本內容,精選山、水、野物、游人等有關的圖片,制作成課件。在指導學生了解文本的大概內容時,學生往往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朗讀起來毫無感情可言。這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我們就到索溪峪去‘暢游’一番!”隨后打開電腦,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課件。學生立刻興趣盎然,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仿佛身臨其境,津津有味地欣賞起來。由于把無聲無色的文字文本轉化成了有聲有色的繽紛世界,學生不僅被吸引,而且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峰獨秀”“綿亙蜿蜒”等奇景,感官得到了極大滿足。這樣一來,就能很自然地走進文本,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了。
三、角色扮演
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周圍生活的注意不夠,他們的情感是粗線條的,常常不容易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對話。引導學生靈活地扮演各種角色,對文本中的人、事、物、景進行移情體驗,可以促使他們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場、角度去聽、去看、去思、去悟,從而獲得真切感受,達到“我心入書,書入我心”的境界。
如教學《奴隸英雄》一文時,由于文本內容遠離學生生活的時代,學生很難對文本產生共鳴。為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深的了解,對主人公斯巴達克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教學文章的高潮部分——號召起義時,應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一人演斯巴達克,幾人分飾奴隸甲乙丙等,其他同學則當評委。在表演——評價——表演的循環往復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越來越深入。這樣,不但能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情境去感知語言文字,而且能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更深的、創造性的理解。
四、操作實踐
閱讀教學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認知過程,是學生感知語言文字、認識客觀事物、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過程。閱讀教材中許多內容比較抽象,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對某些抽象事物的認識是一大難事。如能有效地開展實驗操作,讓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則能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取知識,理解文本。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