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成語,傳統的成語教學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以成語知識為切入點組織教學,但效果不佳。為了加強學生對成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可以一方面用換比法,讓學生體會課文中用成語與不用成語的不同表現力,從而領悟成語的形象性、精煉性、深刻性;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用成語歸納段意和編寫提綱,為學生設計一些成語練習,舉行成語知識競賽。
[關鍵詞]語文;成語;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要把成語教學擺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可以圍繞某一成語展開教學活動。
一、 抓住關鍵成語進行教學
筆者教《草船借箭》時,便是緊緊抓住了“神機妙算”這一成語的。一開講,便單刀直入:“什么是神機妙算?哪位同學能解釋這個成語?”一個學生回答:“我從《成語詞典》里找到了它的解釋,神機:靈巧的心思,達到神奇程度,算,計劃,籌劃,形容計謀高明。”學生解釋后,筆者順勢設問,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動手、動腦,在書上圈圈點點,認真議議:“誰會神機妙算?”“因什么事而神機妙算?”“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神機妙算?”“神機妙算的結果怎樣?”圍繞這一成語的發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順藤摸瓜,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課文的段落層次。同時,對于課文著重刻畫的兩個人物——諸葛亮,周瑜的不同性格特點,要求他們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所展示出的矛盾沖突中去體會。學生趣味盎然,發言踴躍,課堂氣氛頗為熱烈。
接著,筆者將“神機妙算”與問題《草船借箭》聯系起來,再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諸葛亮神機妙算,竟然在三天內向曹營借到了箭,迫使周瑜為之嘆服。那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根據嗎?提此討論題,旨在使學生向更深的層次去剖析諸葛亮并獲得教益。根據學生的總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神就神在他知天知地又知人。他憑借豐富的天文知識,預測到三天之內必有大霧;又通曉地理陣勢,物理性能,以草船受箭,且把船開到能受箭,而又不易為曹軍所發現的地方;更對曹操的為人了如指掌,曹操逐鹿中原,胸懷大志,但又權詐、忌刻、佻巧。大霧漫天,看不清虛實,是不會輕易出兵的,只能是萬箭齊發,以拒來犯。諸葛亮知己知彼,方敢放船佯攻,誘曹軍放箭。妙就妙在他前兩天做好了借箭的準備,后一天便一舉得勝,達到預期的目的。借箭時,諸葛亮指揮船“一字兒擺開”從容受箭,他在船艙里談笑飲酒。等箭“借”得差不多了,便吩咐軍士齊聲“謝謝!”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實際上驗證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圍繞這一成語進行教學,自然左右逢源了。
“神機妙算”不難理解,所以沒有作過多解釋,而對于那些比較難以理解的成語,就不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應當講深講透,為學生日后學習古典文學打好基礎。如“作壁上觀”,在《看球記》中:“看球,等于兩軍對壘,作壁上觀。”似乎是一筆帶過,但教學上卻不能馬虎,至少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談?二是如何理解?一般說來四言成語可分為兩個雙音節來念,如“歡天——喜地,風平——浪靜”,而“作壁上觀”卻不可讀作壁——上觀。《史記·項羽本紀》“及楚出秦,諸侯該從壁上觀”,壁:營壘,即從營壘上觀看。如此,這個成語就應該讀作:“作——壁上觀。”就理解上來說,作者先點明看球,等于兩軍對壘,作壁上觀。但統觀全文,作者幾乎要成為中國隊的一員,那種巴望中國隊獲勝的神態、心情躍然紙上,他根本不“作壁上觀”。通過這個成語從另一角度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設計練習教授成語
為了加強學生對成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可以一方面用換比法,讓學生體會課文中用成語與不用成語的不同表現力,從而領悟成語的形象性、精煉性、深刻性;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用成語歸納段意和編寫提綱,為學生設計一些成語練習,舉行成語知識競賽。如:1.給成語中帶點的字注音標調:置之度外;2.解釋成語中帶點的字:亡羊補牢;3.補充成語:( )舟求劍;4.根據意思成語“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形容注意力集中”猜成語;5.訂正成語中的錯字:濫竽沖數( );6.按感情色彩將下列成語歸類:煥然一新、自相矛盾、拔苗助長、光彩奪目、不計其數、一擁而入,褒義: 貶義: 中性: ;7.給成語找朋友(找近義詞),依依不舍( )胸有成竹( );8.頂針說成語(看誰接得快,說得難,說得多)……此外,還有判斷成語的正誤,為成語選擇正確的解釋,練習四言成語的幾種不同讀法,根據所擬漢字,組成幾個成語,比賽說一段話,看誰成語用得最多、最好,等等。花樣可以翻新,目的中有一個——加強成語教學的效果。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