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大到包羅萬象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小到課文中的一個標點、一幅插圖都是語文課程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巧妙把握時機,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或讓學生展開想象給課文配插圖,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養。
[關鍵詞]語文;插圖;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巧妙把握時機,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或讓學生展開想象給課文配插圖,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對文本情感的體味,又可體現教師活用教材、合理開發利用教材資源的能力。而且,這一教學策略還體現了語文和美術學科的結合,即實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
一、圖文對照,把握用圖的時機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越來越豐富多樣,多媒體、表演、活動、朗讀……但因為有些教師沒有利用好教學資源,沒有考慮到利用資源的適時性,導致課堂流于形式,花哨、熱鬧卻低效。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適時地利用好課文中的插圖,讓這一教學資源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關于圓明園輝煌景觀的文字描述與圓明園殘垣斷壁的插圖,進行對比教學。在對比中,學生會深切地感受到昔日如此輝煌的圓明園因為清朝政府的無能而變成了廢墟,生出強烈的遺憾和痛恨之感。又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感受勝利的喜悅后,讓學生對照插圖想象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壯舉,抒發自己的感想。因為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利用插圖這一資源的時機,準確抓住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情感的迸發處,通過讀文、讀圖、說圖、寫圖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極致,使得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作者、編者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自然而然地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給文配圖,發揮插圖的特效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對形象、直觀的東西更容易接受,因而直觀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為深入的理性認識打好基礎。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教師在理解“京張鐵路為什么能提前竣工”這一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給文配圖。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關于這一問題的答案,展開想象,將之轉化成直觀、形象的圖畫。從圖畫中,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工程設計的絕妙,從而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生出敬佩之情。
像這樣的課文還有很多。如《鯨》,在學習齒鯨和須鯨這兩種鯨的噴水形狀時,教師可以將這兩種鯨的噴水水柱畫出來,讓學生通過水柱的形狀分辨出各是哪一類鯨。又如《蟋蟀的住宅》一課,蟋蟀住宅的高超設計,除了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感受,還可以配以插圖,在圖與文的相互補充印證中去感受蟋蟀的聰明與偉大,感受它真的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
三、想象圖畫,延伸文字的空間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力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果能常常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描述進行畫面的想象,有利于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語感的形成、素養的提升。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因為桂林山水多姿多彩的美,單用掛圖這一資源是不能完全展現出來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圖畫,感受桂林之美。
在這一訓練過程中,學生想象的畫面會比看到的文字與圖畫更精彩,在靜心默想中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進行領會。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象,在交流中讓學生與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與激發,會生發出更多絢麗的想象。
總之,在教學時,教師要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盡量做到圖中有文、文中有圖,即“圖文結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想象,讓有形的無形的資源融生出更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這樣的課堂將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