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低年級教學識字量大,學生難以記住;音近、形近的生字較多,學生容易混淆;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上課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情況,教師可采取“識讀同步,寓識字于閱讀中”的識字方法,努力做到識字與閱讀同步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逐步實現自主識字。
[關鍵詞]識字教學;識讀同步;隨文識字
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機械記憶,多抄多寫。這樣,學生容易對識字產生畏難情緒,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必須采取新的教學方法進行識字教學。采用“以識促讀,識讀并進”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和閱讀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豐富閱讀材料,在主動閱讀中識字
書籍是學習語言的重要載體。當學生識字達到一定的量,有閱讀的愿望時,我們要及時抓住契機,激發閱讀興趣,讓他們在課本以外的新鮮的語言材料中,主動閱讀,主動識字,達到鞏固課內識字和拓展課外識字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安排難易程度不同、類型不同的閱讀材料,將兒歌式、故事式的閱讀材料及繪本輪流出現,使學生在學習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中,獲得不同的語言體驗。如有些兒歌簡短、幽默,充滿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各種故事類的兒童讀物有著精美的畫面,生動的故事情節;科普類圖書奇妙、有趣的科學世界也深深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豐富的閱讀材料,啟發著學生充滿好奇的心,有效激發了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二、采用多種手段,在享受閱讀中識字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在課外閱讀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開展讀書爭章活動。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并更好地養成每天進行閱讀的習慣,筆者在班級里開展了“讀書爭章”活動。在班級里設置閱讀軍銜章,分“下士、中士、上士”三個等級,每周開展一次評選。每周五下午發一張“好書天天看”記錄卡,鼓勵孩子們每天用20分鐘讀課外書,到下一個周五的閱讀課中,通過讀書交流活動評選閱讀能手,發給閱讀軍銜章。爭章活動簡單易行,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平時閱讀情況的關注、評價與鼓勵,有利于對學生平時閱讀情況的反饋與引導,促使學生保持閱讀的熱情。每個周五,學生們在匯報自己的讀書收獲時,臉上總是洋溢著讀書的幸福與快樂。
2.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在開學第一次家長會上,筆者就向家長發起了倡議,希望每個家庭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書柜,每天閱讀一個故事或一篇美文,每個季度添置一本新書,每天陪孩子閱讀20分鐘。這項活動的開展,贏得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在班級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使班級“好書天天看”活動得以落實。在老師的引領和家長的陪同下,學生逐漸形成樂于讀書的習慣。
3.開展讀書識字比賽活動。一提到比賽,學生們總是特別感興趣,更別提每次比賽中還能得到老師的禮物。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會組織學生開展各類讀書識字活動,如“兒歌賽讀”活動,“和書本交朋友識字報”比賽,“讀我最愛的一本書”講故事比賽,“串珍珠編故事”活動,“詞語接龍”識字活動等。每一項比賽學生們都暗下工夫,沉浸在愉悅的氛圍中,收獲成功的快樂。
三、重視方法指導,在快樂閱讀中識字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教師應盡快地“授之以漁”。在識字的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并利用漢字本身的規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觀察、聯想、比較、思考、游戲中生動愉快地識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效率。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平時筆者還注重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指導。
1.看圖片識字。在教學中根據字的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的手段,把抽象的漢字演繹成生動的圖畫,比如“田”“目”“網”等象形字的教學都可以聯系圖片來識記;教學“蛙”和“洞”等形聲字時,也可以借助書中的圖片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教“冊”時可出示古代竹簡的圖片,讓孩子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
2.猜字謎識字。低年級學生對謎語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謎語與學生要識記的生字聯系起來。在編謎、猜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漢字的字形特點,進行聯想,在學習編謎、猜謎的過程中記住生字。例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閃”字時,先引導學生把字拆分成“人”“門”。然后在老師的動作暗示下,學生編出了謎語“人很快進了門”。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還懂了字義。又如“告”,可引導學生編出字謎“一口咬掉牛尾巴”。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在輕松的氣氛中突破難點,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表演動作識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肢體動作演示字的形義聯系。如學習“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告訴學生這樣可以像孫悟空一樣看到很遠的地方。如學習“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動作,然后再做一下,這樣學生就會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這樣不但讓學生記清了字形,弄懂了字義,而且學起來不費力氣,學生也會興味十足。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