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對話將有助于學生解釋、論證與澄清自己的思維。有效的對話可以激發學生思維,能使不同觀點碰撞出火花。教師可以從利用有效對話、深入有效對話、促進有效對話等幾方面來實施課堂中的有效對話,進而構建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對話;課堂;高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課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很活躍,實質上是利用提問的方式給學生“灌”,有的教師甚至于把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很少從對話中看到心靈與心靈的溝通交流、思維與思維碰撞的學習過程,很少看到教與學高效達成的完美結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對話,構建高效課堂呢?
一、利用有效對話,導入課堂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端,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課的開始,教師可先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和精神氛圍,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敢說”。和學生開展自然的對話交流,一上課就把學生的心緊緊拴住,使其在不知不覺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看似無意實則有效的對話能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打開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有效的對話中不著痕跡地引著學生步入新知的學習當中,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形成了學習的準備。
二、深入有效對話,解疑釋惑
“學起于思,思源于惑。”疑惑是一切思維的開始。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非理性的、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教師可以在學生認知疑惑處、思維頓挫時,激活與學生的有效對話,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對話的熱情,師生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分享思維的快樂。讓疑惑在有效對話中得到詮釋,認知在有效對話中得到建構完善。如在教學“解決問題”后,在嘗試練習時,有這樣一個習題:“小軍收集了一些畫片,他拿出畫片的一半還多1張送給小明,自己還剩25張。小軍原來有多少張畫片?”學生練習中出現了兩個答案:
25×2+1=51(張);(25+1)×2=52(張)。
筆者進行了反饋,結果表明,班中幾乎一半學生的計算結果都是51張,而且學生爭論很激烈,都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時筆者笑了:“現在出現了兩種聲音,這很正常,究竟哪個對,哪個錯,請你們來評價。先請大家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再獨立想一想或者可以驗算一下,然后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是能說服別人,那么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你的學習就上了一個新的層次了。”教室里沉默片刻后,很多學生都舉起了手。一個學生認為52張是正確的:他先整理信息,再通過倒推法,從25張里先要回一張,再要回一半,得到結果是52張。
教師面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出現的困惑,自動讓出講臺,鼓勵學生進行有效對話,這樣的課堂里充滿了學生的質疑、討論、爭辯。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學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傾聽與相互啟發中,教學過程成了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被認同的過程,學生親歷體驗,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數學思維方法、數學精神也悄悄浸潤其中。
三、促進有效對話,動態生成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共同參與、共時交往、共享經驗的互動過程,之間會產生多方向、多形式的交往作用。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隨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教師要善于把握預料之外的生成性教育資源,如學生突然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或討論中閃現的亮點,教師要盡快捕捉,并合理利用一些有效的對話,促進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這時的教學價值往往會高于教師的預設目標。如復習有余數的除法,教師出了這樣的一道題:127÷( )=5……2。
學生甲說:“先把被除數減去余數,再把所得的差,也就是除數與商的積,除以商,就是除數。”這個學生的思路與回答可以說無懈可擊,其他學生也表示同意。教師正想進入另一個教學環節,忽然,學生乙舉手說:“用不著這么麻煩,只要把被除數直接除以商,取整數部分就可以了。答案同樣是25。”
此時,教師沒有表態,只見他啟發學生道:“讓我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自己的想法,好嗎?為了方便思考,舉例的數盡量小一些。”學生紛紛埋頭計算起來。教師選了幾個例子:
19÷9=2……1 19÷8=2……3 39÷5=7……4
29÷6=4……5
這時,已經有學生發現有些算式按照乙的算法就不對了,他們在思索著其中的規律。教師繼續啟發:“仔細觀察黑板上的兩組算式,為什么有些算式能成立,有些則不能,這里面有什么規律?”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很快發現了只有余數比商小時,甲、乙兩人的方法都能用,而當余數大于或等于商時,只能有常規方法。
學生出其不意地回答引發探索活動,教師睿智的即興發揮,加上有效地對話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師生共同生成了“不可預約的對話”。它雖然占用了鞏固練習的時間,卻使學生獲得了意外的收獲。
責任編輯: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