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它借助傾聽來感知音樂美,借助歌唱來表現音樂美,借助表演來發展音樂美。音樂教育應以學生的實踐為主體,鼓勵學生求異、求新,不斷培養學生敢于創造的意識、勇于創造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學;審美體驗;想象力
音樂教育是陶冶學生情操、培養性情、滋養心靈的一副良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審美能力。正如美國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所說:“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該如何激發學生對“高深莫測”的音樂創作充滿學習的熱情與創造力呢?
一、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快樂放飛
想象力是人在過去知覺基礎上構建新形象的創造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的源泉。”音樂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通過音樂,我們可以體驗到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與創造音樂世界的豐富多彩。
1.讓學生樂于表演。學生天生愛模仿和表演,也善于表演。當學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教師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下可讓學生用身段、手勢、眼神、表情來自我表演,讓學生試著發揮想象來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童話和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虛擬的角色。為了增添氣氛,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制道具來進行創造性表演。如教《豐收之歌》時,教師可讓學生自愿分組,每小組準備一個節目,十五分鐘過后,學生上臺表演:一個組表演合唱;一個組表演小品(人們慶祝豐收的喜悅場面);一個小組表演舞蹈;一個小組打擊樂器的表演,等等。
2.讓學生樂于色、畫。音樂和繪畫是一對姐妹藝術,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當我作曲時,心中總是描繪著一副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而圖畫與色彩是血肉相連的。在欣賞和聽歌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畫一幅畫,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共鳴。如在欣賞《踏雪尋梅》時,可引導學生們根據老師準備的材料,一組學生用蠟油來制造梅花,一組學生用各種顏色的紙塊剪貼梅花,一組學生用色塊揮灑,一組同學勾畫簡筆畫,等等。
音樂的創造自由度是最高的。是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是極具開放性的。只有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把“人本位”作為音樂教育的課程觀,使音樂真正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將培養素質全面、個性鮮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完整人作為主要任務,并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才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從而走出“技能訓練”的怪圈。
二、遨游創作的天地、體驗成就感
好奇是小學階段學生的獨特天性,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總想自己去親自體會、感受,通過特有的形式豐富自己的頭腦。
1.自制樂器、自編節奏。音樂教師必須放下架子,勇于從傳統的角色中跳出來,變“教書匠”為“合作伙伴”。在我的一堂音樂課上,有一個男生根據旋律打擊節奏,用豎笛拍打椅子,發出嗵嗵的聲音。幾個男生聽到了,也學起樣來,教室里充滿了嗵嗵嗵的聲音,表演完畢,這幾個男生不安地看著我,準備接受我的批評。他們想不到我會表揚他們。我說,剛才有幾個同學發現了一種打擊樂的聲音,椅子是家具不經打,我們能不能用其他又小又漂亮又好聽的東西自制樂器來打擊呢?學生聽后紛紛發表意見,我當即拿出幾件簡單的打擊樂器,請學生們觀察后自己做一件打擊樂器。于是我和學生們一起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課余時間制作。隨之,我再和學生一起用自己造的樂器結合已學過的知識創編節奏,上課時擊打“樂器”體驗打擊樂的自由開放的節奏。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自編歌詞、自創旋律。對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創造性音樂學習活動入手。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創作活動可以說是最具體、最有效的體驗和學習方法之一。在音樂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別人的作品的內容,更需要運用音樂基本要素去創編音樂。
音樂又是流動的,幾個音符通過不同的組合,帶給我們的則是繽紛斑斕的聽覺享受。學生自編旋律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節奏創編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據老師給他們的調式音來創編旋律,也可以按時值隨心所欲創編旋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音樂基本要素,得到令人興奮的音樂創作過程的體驗。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