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課程的綜合化,有賴于教師運用各種教育與藝術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和方法,在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合其他藝術課程或該門藝術課程的其他方面的內容,以便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效果,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和審美空間,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關鍵詞]音樂教學;不同學科;綜合運用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音樂教學中,音樂作品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猶如繁花與綠葉的關系。把音樂教學與相關的學科綜合起來,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多學科相互滲透,這也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從藝術本質上講,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不同的藝術形式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審美意蘊表現手法等方面本來就有許多相通之處。從學生的角度看,各藝術門類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與此同時,這種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之間所固有的融合趨勢與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也存在著某種同構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通感”這一心理現象,也使得藝術之間或同一藝木的不同內容之間的相互融合也成為必要和可能。作為藝術的一個最主要的門類,音樂也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也使得音樂課程同其他非藝術課程之間的互相融合成為可能。
一、音樂與律動、舞蹈的結合
律動是人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的動作。律動并不是按規定的動作配以音樂進行的,而是人們在聽到音樂后通過動作自覺反應出來的。律動教學法要求學生不僅通過聽覺、視覺和身體知覺去感受音樂,同時還要用整個肌體與心靈去感受和表現音樂的各要素,它融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促進聽覺、動覺、思維、情感的協調。達爾克羅茲曾這樣解釋“體態律動”的道理:“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多種能力,因此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是鋼琴,長笛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活動。”不僅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強調體態律動教學,可以說當今世界上任何一種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都十分注重律動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及重要意義。
初中學生在這一年齡段還是好動的,而且喜歡跟著音樂節奏做動作,因此在教學中把律動舞蹈和教學相結合之后,深受學生歡迎,效果非常顯著。例如,在七年級下學期進行曲的教學中,以律動教學法設計讓學生在行進中體驗進行曲的風格、特點。學生在教室的空間中,邊走邊唱邊表演自己設計的動作,充分體驗了二拍子的強弱規律。這種模式遠比傳統教學中學生坐著不動光聽、光唱效果要好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重點要放在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和表現上,不能追求姿態優美,整齊劃一。課堂氛圍應該是:活潑而不混亂,自然而不做作。
二、音樂與美術的結合
很多音樂本身就具備一種畫面感,因此音樂與美術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拓展藝術審美空間,增強藝術趣味,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如在上七年級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時,可以讓學生先欣賞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欣賞德彪西的《大海》時,可以讓學生觀看法國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并且了解畫家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在欣賞和演唱時感受強烈,聲情并茂,從而對抽象的音符產生形象的體驗。
三、音樂與戲劇的結合
戲劇是一門最具綜合性的藝術,它綜合了文學、音樂、美術、建筑和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成分,用以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段。戲劇要靠唱歌、伴奏音樂和音響效果來烘托氣氛,以增強感染力,這就是音樂的成分。現在的課堂條件并不成熟,不能進行一些場景設置,但借助一些小小的道具還是可以達到一些效果的。在欣賞少數民族歌舞這堂課里,就可以找來一些小道具,如新疆的手鼓、帽子,朝鮮族的扇子,藏族的哈達等。在京劇的欣賞課中,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臉譜面具、戲服等,讓學生們想象場景,穿著戲服、拿著道具載歌載舞。
四、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音樂與文學關系十分密切,比如在學習歌曲《鼓浪嶼之波》時,可以結合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鄉愁》來演唱,學生可以更形象地體會這種思鄉之情;音樂與數學的關系也非常密切,數學存在于音樂之中,音樂又反映出數理的邏輯,音值、節奏等內容可與數學課中的數量概念結合講解。如3/4與3/8的音樂時值對比,就可以借用數學中的分數的問題進行講解;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聯系也是很緊密的。一定的音樂與這種音樂文化產生的民族、地理、歷史條件、生活習俗等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在唱到民歌《茉莉花》時,就一定會介紹到這首民歌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由于地域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即使是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與音樂的聯系,如物理學對聲音的屬性認識,在大自然中體會音樂意境等。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