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全球矚目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即“里約20周年峰會”)將在巴西召開。當前,人類遇到諸多發展問題,如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公正、環境和資源惡化、經濟和金融危機、能源爭奪、糧食危機、沖突和不安全加劇等。國際社會的共識之一是:任何造成眾多貧窮、饑餓和弱勢群體的發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續的。教育能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具體應該做些什么呢?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看來,教育是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綠色社會的關鍵。僅靠科技、政策或財政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們的思想、行動和生活方式以及消費和生產模式必須轉變。這種轉變能否成功,關鍵要看各級各類教育的成效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普及初等教育,這對消除貧困、增加收入、擴大就業、提高女性的地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為建立團結、綠色的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二是將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思想、技能和知識納入各級各類教育,如職業技術教育應傳授綠色社會所需的技術,高等教育應培養能夠解決未來發展問題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專業人員。
為此,全社會特別是教育部門要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教育部門在采取可持續發展行動時,要統籌安排,以倫理原則為基礎,重視經濟、社會及環境三者的需求平衡。和諧、公平、權利和義務、對話、寬容、誠實、互敬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價值,教育部門要編制旨在促進這些價值的教育課程??沙掷m發展要求努力避免社會沖突和代際沖突,無論是社會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要專門考慮社會各階層,尤其是青年、婦女和弱勢群體的不同需求和愿望。
普及初等教育和提高各級教育質量是對可持續社會的重要貢獻。教育部門應確保全民接受優質教育,真正改革現有教育,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當作各級各類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加大對婦女和青少年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級科學教育要以綠色為基礎、以倫理原則為指導。教育部門要擴大公眾學習科學知識的渠道,確保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與共享,減少貧窮地區和富裕地區之間的差距。
高校應加強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科研與革新能力。可持續發展涉及多門學科,因此,要加大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要根據綠色經濟的原則開展研究。有效應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諸多復雜問題,就必須擁有自然與人文科學、科研和工程的相應人才。因此,教育部門應采取措施鼓勵高校培養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自然、社會和工程學人才,為建立綠色經濟和綠色社會打好基礎,同時鼓勵高校擴大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員隊伍。此外,發展中國家教育部門要促進人才引進。
能源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教育部門要加強可持續能源教育,將生態影響、倫理要求等重要因素納入教育內容。工業革命在取得利益的同時,也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高校社會科學要進行更為前瞻性的探索,研究如何使科技革新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
海洋及其資源的使用和管理對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教育機構要向青少年宣傳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影響的知識,提高有關氣候變化和維護生態系統資源的科普宣傳水平。
淡水資源的管理也同樣重要。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2/3的國家缺水。教育機構要加強淡水資源綜合管理的教育和知識庫建設。
災害預防能力也決定著社會的可持續性。學校應加強防災減災教育,社會應對易受災害的地區開展預防教育,高等教育機構應為地方防災、減災和災害評估培養人才,加強自然災害監測和預警研究。
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社會要對青少年進行生物圈和世界遺產教育,開發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各級教育課程。
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教育部門應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學會共處,同時加強各級各類文化和藝術教育,促進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創造性,為邁向綠色經濟和綠色社會做好準備。高等教育要優化布局,為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提供各方面人才。此外,學校應加強母語教學,以促進文化教育的發展和人類可持續發展。
傳媒是宣傳和促進綠色經濟和綠色社會的重要手段。高校新聞學教育要加強報道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