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界對“檔案工作”這一概念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名詞解釋,檔案工作就是“管理檔案和檔案事業的活動”。[1]另一種是大部分《檔案管理學》教材的解釋,將檔案工作分為“廣義”和“狹義”,“從廣義上說,檔案工作是指國家檔案事業各個組成部分的工作。它的內容包括:機關檔案室工作、檔案館工作、檔案事業管理工作、檔案教育工作等。從狹義上說,它是指檔案室、檔案館的業務工作(或稱專業工作),即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管理檔案,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服務。它的內容包括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編目與檢索、統計、編輯與研究、利用服務等八項工作”。[2]不管如何表述,這些解釋都是從檔案工作的內容方面按實物管理和事業管理進行劃分的。這種解釋在計劃經濟時代,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情況下還說得過去,用這種理論指導檔案工作也還可以。但是,放在當前各行各業都在強調依法行政的大環境下,在檔案行業引入檔案行政管理的概念后,再這樣解釋檔案工作就會帶來諸多的問題,同時,也無法指導現實的實際工作。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檔案工作”的概念進行重新認識,對原有理論進行完善和補充,以適應檔案事業和檔案學理論的發展。
1 原有檔案工作概念不能涵蓋所有的檔案管理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同樣,檔案工作也在不斷地分化細化。因此,有必要對檔案工作概念進一步細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事業”是“指人們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的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事務”是指人們“所做的或要做的事情”(指單純而瑣碎的具體工作)。“業務”是指“個人或某個機構的專業工作”。“技術”是指“操作方面的技巧”。[3]將檔案事業、檔案事務、檔案業務、檔案技術的概念引入檔案工作概念中有助于對檔案工作的重新認識。
就整體檔案工作而言檔案工作是事業性的,所涵蓋的內容是檔案事業中的各項工作,所以,檔案工作是指檔案事業管理工作(也可稱之為“檔案行政管理工作”)。而具體到一個單位時,檔案工作則是單位機關工作的一部分,它和單位的人事、財務工作一樣都是單位機關內部事務,屬事務性的,檔案工作又是指檔案事務工作。如果對專業檔案機構即檔案館或檔案室而言,檔案工作是其專業工作,檔案工作又是指檔案業務工作。如果檔案工作具體到檔案管理的某一個環節而言(如文件材料的歸檔、檔案的保管等),因每一個具體工作都有一定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檔案工作又是指檔案技術工作。檔案工作既可以指檔案事業管理工作(檔案行政管理工作),也可指檔案事務工作、檔案業務工作、檔案技術工作。因而,原有的檔案工作概念已不能涵蓋所有的檔案管理活動,如不逐一厘清將無法指導現實工作。
2 檔案管理活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檔案是檔案管理活動的物質對象。”[4]這一物質對象流程一般是從檔案的形成——單位檔案機構——檔案館。依據這個流程,檔案管理活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對檔案形成實施檔案管理活動的階段;二是對單位的檔案實施檔案管理活動的階段;三是對一定區域內的檔案實施檔案管理活動的階段。這個發展過程是動態的、分階段的。每個階段的責任主體、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性質是不同的,如果不分工作對象、內容、性質都統稱為“檔案工作”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行的。有必要對每個階段的檔案管理活動根據其責任主體、工作對象、內容、性質賦予相對應的工作名稱和含義。為了不和原有的理論、概念相沖突,保持其連續性,需對原理論中的檔案事業所包含的檔案工作概念和名稱進行重新定位。對未能包含的賦予新的含義和名稱。
3 對相應階段的檔案管理活動的定位
3.1 對檔案形成階段管理活動的定位。關于檔案的形成,主流觀點認為:檔案是由文件有條件轉化來的。文件轉化為檔案是需要歸檔整理的。這表明,檔案在形成的過程中是有要求和規范的,執行這些要求和規范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屬技術層面的工作。根據《機關檔案工作條例》,這項工作的責任主體是機關內部的文書部門和業務部門,工作對象是文件材料,內容是立卷歸檔,性質是技術性的。檔案形成階段的檔案管理活動定位應是檔案技術工作。
3.2 對單位的檔案實施管理活動的定位。對于單位的檔案實施管理活動,檔案界大都將其整體檔案工作等同于單位的檔案機構(檔案室)工作。但現實的具體情況是,絕大多數單位的檔案機構不是在編的獨立機構,不能獨立行使職權。單位內部檔案機構(檔案室)的工作,就是按規定和要求管理好本單位的全部檔案,為其他各項工作提供利用服務。而其他的檔案工作職能,則需要依靠其所隸屬的機構辦公室或以單位名義去行使。因而,有必要將其劃分為兩項工作:一是內設檔案機構(檔案室)對檔案實施管理的活動;二是機關單位對檔案實施管理的活動。
3.2.1 內設檔案機構(檔案室)對檔案實施管理活動的定位。單位內設的檔案機構(檔案室)具體承擔的是本單位的各種門類和載體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統計等八項工作(雖然,檔案館也有這些工作,但其具體內容不同,下文詳述)。工作對象是單位的全部實體檔案,內容是按門類管理,性質是業務性的。對內設檔案機構(檔案室)對檔案管理活動的定位應該是檔案室業務工作。檔案室業務工作八個環節中的每個環節的具體工作則是檔案技術工作。
3.2.2 機關單位對檔案實施管理活動的定位。機關單位對檔案實施管理的活動,除單位檔案機構(檔案室)承擔的檔案室業務工作外,根據《檔案法》第七條規定,還需要承擔檔案管理方面的建章立制、指導文書業務部門立卷歸檔、監督指導所屬機構檔案工作和為單位開展檔案管理活動提供人財物等方面支持與保障等。這些工作都屬于機關單位的內部事務,其責任主體是本機關單位、工作對象是本單位的所有部門和機構、內容是保障支持、性質是事務性的。機關單位對檔案實施管理活動定位是單位檔案事務工作。
3.3 對一定區域內的檔案實施管理活動的定位。一定區域內的檔案管理活動不僅是檔案館和檔案局的工作,還包括區域內其他涉及檔案管理活動的機構和單位應承擔的工作。
3.3.1 對檔案館實施檔案管理活動的定位。檔案館是一個在一定的區域內對檔案實體按全宗實施統一的集約式集中保存、管理的專門機構。其責任主體是檔案館,它的工作對象雖然仍是檔案實體,但它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涵蓋的是區域內屬進館范圍的單位所有實體檔案,內容主要是按全宗進行管理,性質是業務性的。對檔案館實施檔案管理活動的定位應該是檔案館業務工作。檔案館業務工作中所涉及的每項具體的工作則是檔案技術工作。
3.3.2 對社會機構為檔案管理提供服務活動的定位。圍繞檔案室和檔案館的業務工作,不僅需要一些社會機構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如設施、設備、裝具等,還需要提供一些如科學研究、技術咨詢、教育培訓等方面的軟件支持。其責任主體是與檔案事務相關的社會機構,工作對象是與檔案相關的產品(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內容是軟硬件方面的支持,性質是服務性的。對社會機構為檔案管理提供服務活動的定位應該是檔案服務工作。
3.3.3 對檔案局實施檔案管理活動的定位。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檔案局的工作是依法行使檔案行政管理權的工作,責任主體是檔案局,工作對象是本行政區域內的各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館、社會服務機構和其他能形成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的社會組織、法人單位和個人,內容主要是依法行政,性質是管理性的,對檔案局實施檔案管理活動的定位應該是檔案行政管理工作。
3.3.4 對地方各級政府應承擔的與檔案管理活動相關工作的定位。根據《檔案法》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檔案工作的領導,把檔案事業的建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規定,各級地方政府承擔著關系當地檔案事業發展的檔案機構、人員編制、工作經費等方面的具體工作,其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和政府的相關機構,工作對象是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檔案局)、檔案館,內容是保障支持,性質既是行政管理性的又是政府內部事務性的。對地方各級政府應承擔的與檔案管理活動相關工作的定位應是檔案行政事務工作。另外,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檔案局)承擔的為發展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而組織、指導開展的檔案科研、教育、宣傳、培訓和對外交流等工作,也同樣屬于檔案行政事務工作。
4 對檔案工作的新認識
通過以上對不同的責任主體實施檔案管理活動或承擔與檔案管理活動相關工作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檔案工作”概念是復合性的概念,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同的部門和不同的機構承擔的檔案工作因責任主體不同,其工作對象、內容、性質也不相同,目標、任務、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更不相同。要做好檔案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須厘清各項檔案工作的準確含義,不能將檔案工作既等同于檔案行政管理工作又等同于檔案技術工作或檔案室、檔案館業務工作。應當根據檔案工作的責任主體、管理對象、工作性質和內容分別將其明確為檔案技術工作、檔案室業務工作、單位檔案事務工作、檔案館業務工作、檔案服務工作、檔案行政管理工作、檔案行政事務工作。
準確地把握各項檔案工作的含義,可基本明確各級政府、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檔案所屬單位、檔案館、檔案室、檔案產品生產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在整個檔案事業中,各自的主要工作職責和任務(不排除某些具體工作方面的交叉)。既有助于依法行政,又有助于政事分開、政企分開,同時,也希望能對解決一些實際檔案工作中的困惑與問題,指導現實的檔案工作發揮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行業標準DA/T1——2000《檔案工作基本術語》.
[2]國家檔案局教育處.檔案管理學概要[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7.
[3]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版,1246、1590、646.
[4]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
(劉東斌組稿 作者單位:開封市檔案局 來稿日期: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