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2001年~2010年我國檔案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有關照片檔案研究論文進行論文數量、主題內容、核心作者的統計、分析,探索近十年照片檔案管理理論研究的成果與不足,以期為進一步深入照片檔案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照片檔案;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長期以來,照片檔案以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在龐大的檔案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伴隨著科技進步,數碼相機的普及,拍照已不再是攝影師的專利,拍攝的簡單化,極大豐富了照片檔案來源,對照片檔案的理論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重視。本文試圖對近十年來我國檔案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有關照片檔案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大致了解照片檔案研究現狀,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照片檔案提供參考。
1 統計依據
筆者選擇北京大學出版發行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公布的檔案學類10種期刊,即《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中國檔案》、《檔案與建設》、《浙江檔案》、《山西檔案》、《北京檔案》、《檔案管理》、《檔案》、《蘭臺世界》作為論文來源。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簡稱CNKI),將年限設置為2001年至2010年,并在“篇名”字段中分別輸入“照片、圖片、相片、底片”來進行檢索。所有檢索出的論文再經過筆者仔細鑒別,排除發表在增刊上的論文,并剔除新聞短訊、業務答疑、圖片展覽、故事類等不涉及照片檔案管理及基本理論的文章,對于重復的論文選取排名靠前的期刊進行歸類。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照片屬于聲像范疇,但由于聲像概念比較宏觀,所以,本文統計的論文不包括以聲像為題名的文章,僅是選取專門針對照片進行研究的論文。
2 統計分析
2.1 論文數量的統計與分析。見表(一)
由表(一)可知,近十年,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共153篇,平均每年15篇,雖然,論文研究數量不是很多,但照片檔案的研究一直都受到學者的普遍關注。橫向比較可看出,發表在《蘭臺世界》、《浙江檔案》、《中國檔案》這些期刊的論文數量較多,三者共91篇,占總論文數近60﹪,可見,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期刊對照片檔案相關理論研究更為重視。縱向比較可看出,2006年和2007年這兩年論文數量最多,數碼相機正是在2007年前后開始廣泛應用,因此,激發不少學者對數碼照片檔案管理研究的熱情。
2.2 論文主題內容的統計與分析。見表(二)
由表(二)可知,近十年,照片檔案研究論文主要圍繞照片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利用以及照片檔案的管理綜合、數碼照片檔案等方面主題展開論述。通過統計,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
其一,照片檔案研究由淺到深延伸。近十年,有關照片檔案概念、特點、功能和作用方面的論文已寥寥無幾,照片檔案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對其自身認識上,而是向更深層次理論延伸。可見,公眾對照片這一特殊載體檔案已經相當熟悉,其重要作用也已是人所共知,公眾照片檔案意識有了很大提高。
其二,照片檔案研究熱點轉向數碼照片。前后五年對比可看出,照片檔案研究熱點從照片檔案管理綜合及整理轉向數碼照片檔案管理。其中,有關整理工作的研究下降很快,這是因為,紙質照片檔案數字化一直都是整理工作研究的重中之重,而這一技術在實踐中已成熟并普遍運用。加之數碼照片檔案數量劇增,因此,人們將視線從紙質照片整理及管理上轉向數碼照片檔案管理,以期更好地實現紙質照片和數碼照片一體化管理。
其三,紙質老照片檔案研究仍未被冷落。近十年,有關紙質老照片收集和保護的研究仍有上升趨勢。數碼照片越來越多,就愈加顯示出這些數量有限的紙質老照片的彌足珍貴。加大有重要價值紙質老照片的征集力度,延緩紙質老照片和底片老化速度,這種既豐富館藏照片資源又搶救社會財富的舉措,在數碼時代永遠不會過時。
其四,照片檔案研究存在不足。近十年,照片檔案鑒定和利用這兩個主題的研究仍相當薄弱,兩者共17篇,僅占總論文數的11﹪。可見,照片檔案研究視點在此領域還未深入展開,這兩塊還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
2.3 論文核心作者的統計與分析。見表(三)
由表(三)可知,近十年,照片檔案研究論文的核心作者即發表論文2篇以上的作者有10位,其中,發表論文最多的是山東省聊城大學檔案館王鳳剛、中國照片檔案館張志萍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檔案館朱玉清。這10位作者都來自檔案部門,其理論都是來源于工作實踐,并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3 幾點思考
通過對2001年至2010年這十年照片檔案研究論文統計分析,可知,隨著照片檔案作用的與日俱增以及照片數量的急速劇增,有關照片檔案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涵蓋了照片檔案管理理論的方方面面,為照片檔案管理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3.1 照片檔案收集的“前端控制”原則。加拿大檔案學者特里·庫克指出:“前端控制是對整個管理過程的目標、要求和規則進行系統分析、科學整合,把需要和可能在文件生成階段實現或部分實現的管理功能盡量在這一階段實現。” [1]這一原則的重要性在照片檔案收集中又得以重申。不少學者指出,要從源頭入手,加強對照片形成部門的聯系和跟蹤,確保照片收集進館成為檔案之前就是真實、原始的,正如學者付正剛所說:“一個在變成檔案之前就已失去真實性的文件,在它變成檔案之后你再百般呵護都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它已經不具備原始記錄的特性。”[2]
3.2 數碼照片與紙質照片一體化管理。數碼照片與紙質照片的并存,掀起了學者們對兩種照片一體化管理模式的熱議。學者們認為,將數碼照片與紙質照片作為兩種檔案分別獨立保存,或將數碼照片全部沖印成紙質照片加以保存的這兩種模式,因其易受數碼文件不穩定性影響或太費人力物力財力而受到摒棄。比較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將紙質照片掃描成數碼照片,與數碼照片統一放到同一個數據庫中,實現統一編號和歸檔管理,并定期將少數極具重要價值的數碼照片沖印成紙質照片加以保存。
3.3 通過“EXIF”元數據對數碼照片進行鑒定。以王鳳光、陳鶴富、耿志東等為代表的學者們都肯定了“EXIF”信息對數碼照片真偽鑒定的重要性。“EXIF”是英文Exchangeable Image File(可交換圖像文件)的縮寫,“EXIF”記錄了數碼照片拍攝時的各種參數,主要包括光圈、快門、ISO、時間等各種與當時攝影條件相關的信息,相機品牌型號,色彩編碼等信息。[3]“EXIF”信息是在拍攝時自動產生的,并和數碼照片綁在一起,只有圖像處理和格式轉換時才有可能丟失。因此,通過查看“EXIF”信息,可知數碼照片是否被后期編輯處理過,從而保證數碼照片的真實性。
除此之外,有關黑白和彩色紙質照片保護劑的研制,以及照片檔案數字化處理要點等理論的研究也很受學者們重視。盡管,有些理論的研究在現在看來或許會有些落伍,但在當時,確實為實踐的操作提供了最新的理論依據。雖然,近十年,有關照片檔案理論研究成果很多,但對某些理論的關注仍存在缺失,在今后還應不斷加強。具體如下:
3.3.1 照片檔案鑒定理論的研究。照片鑒定是照片檔案質量和真實性得以保證的前提,而這一點在數碼時代顯得更為重要。由于數碼照片數量多,且易被編輯處理,許多收集進館的照片圖像不清晰、角度不佳、內容重復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性,元數據被破壞,原始圖像被更改,等等,這些都極大威脅到照片檔案的質量和真實性,加之存儲空間的有限性,急切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照片檔案鑒定原則和方法。盡管,近十年,照片鑒定方面研究出了一些理論成果,但研究內容還比較單一,研究程度也不夠深,仍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3.3.2 照片檔案利用理論的探討。利用好照片是收好照片、管好照片的最終目的。然而,有關其服務利用的研究這十年卻只有9篇,僅占總論文數的6﹪,研究內容仍集中在利用的要求、原則以及一些比較常見的利用方式上。這也反映一個現狀,就是在實踐工作中,讓管理人員津津樂道的是收集了多么多的照片,照片管理的方式多么別具一格,然而,卻很少提到這些深鎖于庫房柜里的照片何時能發揮其作用、展示其價值。如何創新服務方式,拓寬利用途徑更好地服務民生,等等,很多問題都有待我們去探討。
3.3.3 數碼照片檔案保管理論的探索。近十年,有關數碼照片檔案研究的論文數量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在討論數碼照片特點、歸檔范圍、歸檔要求、歸檔流程、存儲格式等基本理論,對數碼照片檔案保管保護的研究不如紙質照片、底片重視。由于數碼照片易丟失、易修改、易受病毒侵害,照片的讀取易受計算機軟硬件及存儲介質的影響,因此,缺乏穩定性、安全性,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數碼照片的保管模式和方法。
3.3.4 數碼照片檔案管理規范的制定。目前,歸檔的數碼照片越來越多,幾乎已經取代了傳統的銀鹽感光材料照片,盡管對于數碼照片的管理還未出臺相應的規范標準,但有不少學者認為,2002年,發布的《照片檔案管理規范》(GB/T 11821)及《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GB/T 18894)也暫時能滿足數碼照片檔案管理的需求。[4]然而,筆者認為,從長遠著眼,新照片檔案管理規范的出臺勢在必行,它不是要推翻原有的照片檔案管理規范,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數碼照片檔案管理的一些相關內容,使得原有的管理規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 1 ] 特里·庫克.1898年荷蘭手冊出版以來檔案理論與實踐的相 互影響[C].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文件報告集,中國檔案出 版社,1997年.
[ 2 ] 付正剛.家庭數碼照片檔案管理的思考與實踐[J].檔案學研 究,2009(3):38.
[ 3 ] 陳偉.《數碼照片歸檔與管理辦法》解讀[J].北京檔案, 2011(1):16.
[ 4 ] 傅凡.數碼照片管理需要制定新標準嗎[J].中國檔案, 2008(4):27.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檔案館來稿日期: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