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一度是中國最吃香的詞,也一度是中國最狼狽的詞。但不管吃香也好狼狽也罷,它在中國人最關注的詞語當中始終有一席之地。因為,養生是“剛需”。
動車、校車出了事故,問題不是要不要讓其停運,不是從此以后坐不坐動車、校車,問題在于如何讓動車、校車安全,因為人們坐動車、校車的需求仍然存在;奶粉中發現三聚氰胺,問題也不在于人們要不要喝牛奶,問題在于如何讓人們喝上放心奶、健康奶,因為人們要喝牛奶的需求依然存在!
養生也是這個道理。盡管養生界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假專家、偽博士魚目混珠,“綠豆”論、“紅薯”說此起彼伏,但沒有人能說,因為有這些東西的存在,中國人就此不需要養生了。因為說來說去,養生都是對健康的向往和健康經驗的總結。為了達到增強體質、抗衰防病的效果,只要有人類的一天,這種需求就不會消失。
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慢性病患者和亞健康人群數目越來越大,作為恢復健康、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養生更是現代社會人們的切實需要。
也許有人說,中國人的養生需求是否更強烈一些?是的。從歷史角度來看,養生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這片土地上的勞動人民在總結了氣候、地質、動植物、心理、運動、飲食起居、體質特點等多方面經驗凝結而成的一門獨特文化。它跟中醫緊緊結合在一起,再經由數千年的提煉,文人墨客、儒道釋等各家的不同闡述,又平添了些許神秘感,使大眾趨之若鶩。
從當代角度去看就簡單了。是看病貴、看病難迫使老百姓去動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腦筋。養生既然能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作用,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節約大量時間和金錢的作用。試問誰又能不在乎這些?健康又省時省錢,何樂而不為!
其實,西方也有養生,只不過在他們那里它有另外的名字,比如:保健。
所以,不提養生是不可能的。既然養生是中國人的剛性需求,既然養生是不可不養,那么問題就是:中國人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養生?!
說來也很簡單。我們需要養生,但我們需要的不是諸如《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那樣的養生方案,不是“綠豆紅薯”之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我們需要的是經過科學鑒定的可靠的健康養生方案!用傳統文化的眼光來看,就是順應自然,提高自身的性和命的質量,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就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濃縮起來就是四個字——抗衰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