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養生也是這樣。一些長壽老人的現身說法,他們的養生實踐與經驗,最能夠使人信服。因此,本專欄專門介紹一些古今中外長壽老人,尤其是對社會影響很大的知名人士的養生之道,以饗讀者。
在我國古代眾多的養生家中,有這么一個流派,他們既不主張運動鍛煉,也不主張悅意琴棋,他們提倡食療。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陳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盧和等,但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唐代的著名醫藥學家孟詵了。
孟詵生于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歲。他從年輕時就喜好醫藥,后來更精研食療與養生術,他曾對人說:“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他搜集了241種兼具醫療作用與營養價值的食品,編成了我國第一部食療學的專著《食療本草》。
常言道,“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藥物使用得好當然能治病,但若把握不好,反倒招災引禍。因此,古代許多醫學家都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五谷雜糧、大米白面,這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從無數食品中,遴選出的性味最平和而營養最豐富的“良藥”,它治的正是人類如何生存這個大“病”。食療學家孟詵發現了這個大秘密,善于用日常食品養生、保健,既避免了藥物的偏性,又使身體強健,壽命亨長,這恐怕是每個人都向往的。請你多注意日常飲食的合理搭配,做個長壽的“業余食療家”!
(本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