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順時養生觀念,到了冬季就應該“冬藏”。然而,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冰天雪地里,不藏著捂著,反而脫去衣物,赤條條地下水游泳,是為“冬泳”,還樂此不疲,還說對身體健康極有好處。那么,“冬藏”和冬
泳之間,是不是有矛盾呢?到了冬天,應該“冬藏”,還是冬泳?
隨著城鄉健身設施的逐步改善和群眾文化體育需求的不斷提高,一年四季堅持游泳鍛煉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冬泳并非泛指冬季游泳,而是冬天在戶外水域、自然水溫下的游泳活動。
眾所周知,空氣浴、水浴和日光浴對人體具有促進健康的作用。戶外游泳集“三浴”于一身,非其他健身方式所能比擬,因此深受人們青睞。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四季氣候差異懸殊。一到冬天,且不論滴水成冰的北方,即使難見雪飄的許多南方省市,能堅持戶外游泳者也必須有相當的勇氣和毅力。因而,冬泳者的身影,往往成為寒風里的一道風景線,吸引無數眼球,也激發了很多人的感觸與思考——這項運動利弊如何?
冬泳強身明顯,減肥不易
要說冬泳的好處,離不開游泳的基本特點。
人在水中活動,必然受到水的阻力、浮力和壓力,還會感受水的溫度。游泳時,為了克服水的阻力和充分利用其反作用力及浮力,人體基本上都采用平臥于水中的姿勢,頭頸、軀干與四肢的動作協調配合,如此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都得到鍛煉,促進心血管系統功能,并改善身體的靈巧和協調性。水的壓力以及游進過程中特有的吸、憋、吐氣特點,對提高泳者的呼吸系統功能非常有效。水的浮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體支撐器官的負擔,只要動作基本合理,游泳中發生運動傷害的幾率較低。某些腰椎間盤或下肢關節病患者,從事其他運動有困難,而游泳時卻感到負擔較輕,并有助于康復。
對游泳者來說,水溫則是一柄“雙刃劍”,既加大體內能量的消耗,又不利于多余脂肪的減少。不論何時何地游泳,水溫都大大低于體溫,人在游泳時消耗的不僅是運動所需要的能量,還包括水的導熱性所吸收的人體熱量,所以人都在游泳后一般會食欲大增。然而,正是由于水溫低于體溫,為了提高“御寒”能力和趨于內外平衡,皮下脂肪層會自然增厚,體重難免有些增加。脂肪增長的程度,與水溫呈反比,與在水中持續的時間呈正比。冬泳者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不易感冒,同時也往往皮下脂肪較豐厚。可見,冬泳強身明顯,減肥不易,要減肥者可不要選擇這項運動。
與一般游泳相比,冬泳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頭部位置通常較高,基本保持在水面之上,并盡量不潛水。否則冰涼的水會對眼、耳、鼻、喉等器官刺激較大,引起不適。
冬泳的距離(或持續時間),除了個人特點之外,關鍵與水溫密切相關,水溫越低,越不宜長游。特別在“鑿冰戲水”的條件下,每次水中游動不宜超過10分鐘。上岸后,要用干毛巾反復全身擦拭,直到皮膚發紅,促進血液循環。
“冬藏”并非消極躲避低溫
所謂“冬藏”,系中醫養生理論的一種說法,主張人體活動與自然界變化一致,就像種植農作物那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本意主要強調“順時養生”法則,即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于健體防病,這無疑是有道理的。然而,切不可將“冬藏”理解為冬眠或冬歇。
古今中外,任何養生主張都必須經受理論推敲和實踐驗證。真正站穩腳跟,為大眾認可接受的養生法則,均未偏離“動靜結合,適度運動”的主線。因此,不論冬泳抑或其他運動方式,都與“冬藏”不存在針鋒相對的矛盾。
傳統養生提倡的冬季“宜藏不宜泄”,關鍵在于注意保溫,避免風寒侵身,不等于消極躲避低溫。中醫理論的精髓在于辯證,講究從整體大局考慮問題,強調養生之首為養心。冬泳健身之功效,也不外乎身心得到鍛煉提高。長期冬泳者普遍反映,御寒能力和免疫力提高的同時,工作與生活造成的精神壓力也有一定程度的緩解。據調查,冬泳愛好者中,從事腦力勞動為主工作的人和中年以上的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或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運動的特點:不僅是勇敢者的運動,更對自控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堅持冬泳并受益的群體,結合自身體會,總結出許多經驗,譬如“游陽不游陰,游雪不游風,游雨不游霧,游清不游混”,精辟又客觀。同時,非常重視循序漸進,告誡新手必須從秋季入門,并貴在堅持。
當然,世間絕無適合所有人的鍛煉方式,冬泳也不例外。概括而言,兒童與70歲以上的老人,慎練冬泳;有較嚴重器質性病患(如冠心病、肝炎、肺結核、中耳炎等)不宜冬泳;患傳染性皮膚病者,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不應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