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多年前,電話剛在中國出現,還不叫電話,叫電鈴。為什么叫電鈴?皆因電話頂端那兩個突出的大鈴鐺,響起來可謂聲震屋宇。但電鈴可不是一般中國老百姓能夠問津的玩意兒。那時的北京人若能有幸見著這玩意兒,也真叫開了眼——就那么一個高約20厘米、寬約14厘米、厚約7厘米的小木箱子,只要抄起掛在木箱子側面的聽筒,對著箱子當間的話筒一言聲,立馬有人答話,有人伺候,把您想找的人找來說話,還甭管那人離著多遠。但也有一宗,您打電話得知道對方的電話號碼。不知道,電話局的接線員可伺候不了您。用戶有時偏巧需要跟不知道電話號碼的對方聯系,怎么辦?只好問知道電話號碼的主兒。誰知道呢?只有電話局最清楚。于是,為了適應用戶的需求,北京電話局最早的電話號碼查詢臺,在官辦電話出現7年之后的1911年成立了。起初,這個查詢臺還不叫查詢臺,叫“答問處”。用戶想打聽哪家哪家電話號碼,抄起電話來一句:“請接答問處。”妥了,那兒的接線員一會兒就會給您查明白。現在的電信運營商不是提供一種服務叫“聲訊服務”嗎?比如,您撥12121,給您報天氣;您撥12117給您報時間;您撥160,給您作全方位的信息服務……而電話號碼查詢,可以說是最早的聲訊服務。
后來電話技術、業務都發展了,電話局的答問處也有了號碼,叫04,且一叫就叫了50年。如今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也許還記得,當年查電話號碼一定要撥04,行內人管04叫電話號碼查詢臺。查詢座席也隨著用戶的發展而多起來。1938年后,北京電話局開始招收女接線員,04臺也從那時有了女員工。年輕女性柔和甜潤的聲音自然更有親和力,更適合電話聲訊服務。
解放后,04臺還叫04臺,但服務的對象不同了。解放前,北京的電話用戶都是軍政文教機關、有名頭的買賣家、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查電話號碼,查不到尋常百姓頭上。解放后不一樣了,不光機關單位廠礦學校有電話,街街巷巷、角角落落都傳出了電話鈴聲——電話已是老百姓平常相互聯系的工具。張二哥想打聽勞動人民文化宮什么時間辦文學講座,李大媽要跟搬到騾馬市大街的老街坊說說話,都通過撥04知道了電話號碼,聯系上了對方。
別看04臺就是給用戶查查電話號碼,要干好了也不容易。那時候,04臺話務員的功夫就是背號碼,上千個號碼牢牢地印在他們的腦子里,用戶一問,張口就答,從接線到掛機,三五秒的事兒,那就算業務精。這也是沒法子——當時的條件就是那樣,只能靠人工查號。
隨著北京電話用戶的增多,1961年,“04”升位為“114”,其功能仍然是電話號碼查詢。到80年代,查號由單純的人工查號報號,改為計算機輔助查號報號,服務座席也有了更大幅度增加,用戶對“查號變快了”有了明顯的感覺。到2007年,年查詢量已達1.2億人次。不過讓人們感覺變化最大的,就是“114”已經不光能查號了,它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既方便又實惠的信息服務工具。比如,其中有一項業務叫“查詢接轉短信報號業務”,使用這種業務的用戶,收聽完播報的查詢號碼后,直接按熱鍵或由話務員人工服務,通過短信/傳真平臺將所查詢的商家電話號碼、公司名稱、產品品牌、辦公地址等相關信息,可以很迅速準確地發送到自己的手機上。這種“智能化”的服務,過去的“查號臺”是決不可能提供的。
又如你想找一家離家近,價格低的搬家公司為你的喬遷服務,你撥“114”,它會提供一串搬家公司的電話號碼供你選擇。還有機票預訂,酒店預訂、美食預訂、預約醫院掛號……除了這些一般的查詢服務,114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服務。
2007年5月17日,世界電信日這天,“114”有了個新功能,叫“電話失物招領”。雖然知道它的人不多,可一開通就給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我有一位姓張的朋友,他深夜打車回家,不慎將隨身攜帶的一臺三星X10筆記本電腦遺忘在出租車的后座上。這臺電腦自然價格不菲,尤其貴重的是存在電腦里的文件。不好辦的是,他一沒記住車號,二沒有索取出租車發票。思來想去,老張不禁陷入絕望之中。很湊巧,他的一個同事說你打個114試試,他們好像有個“電話失物招領”服務。此刻,距張先生丟失電腦已經過去了9個小時,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老張撥通了114的電話。114失物招領專席人員把相關失物信息立即在網上發布。3個多小時過后,專席人員接到拾物方打來的電話。于是已經不存任何希望的失主張先生,又找回了他心愛的電腦。
還有一位客戶是拾金不昧的,也是通過114最終找到失主。這位好心人姓仇,一天從官園橋附近路過,發現了一個不知誰遺失的錢夾。經仇先生核對,發現錢夾里有現金、銀行卡和身份證。仇先生當即用手機撥打了114失物招領專席,114服務人員記錄下相關失物信息,并立即按照失主身份證上的地址與所屬派出所聯系,終于找到了這位“幸運”的失主。
大家都忘不了2008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汶川大地震,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突發8級強震,剎那間,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江河壅塞,滿目瘡痍……剛剛還洋溢著溫馨親情的千家萬戶,轉瞬間便是生離死別。當時,有親人在災區的北京人,或是在災難中脫險的災區人,最渴望的是找到牽掛在心的親人,致一聲最簡單的問候。
北京114查詢臺尋親熱線應時而生。5月16日晚,業務最好、心腸最熱的話務員被派上了尋親熱線。災區客戶撥打四川網通114尋親熱線,在10秒未接聽的情況下,將自動轉接北京114查詢臺。座席服務人員會完成接聽、記錄尋親信息,電話試撥被尋人,通過博客專頁發布尋親信息。
都江堰的付偉先生是北京114尋親熱線成功尋親的第一例。他清楚地記得當他在廢墟中爬出來后,接到的那個時間短促、聲音陌生但代表著北京的電話:
“付先生嗎?”
“我是。”
“這里是北京114,您的朋友郭丹在北京委托我們尋找您,您還好嗎?”
付先生說,當時一下子自己鼻子就酸了。不僅是因為遠方親朋的關心,也因為這是千里之外北京的一句問候。
話務員李佳穎記得,曾有一位四川男人由于實在打不通長途電話,請她代撥母親的電話號碼,只說一句平安就好。李佳穎打了將近一天,在終于叫通電話代兒子說過平安后,電話的另一端竟然是長達三分鐘的沉寂,然后是老母親一聲撕心裂肺的長號。
就這樣,北京114話務員溫柔、親切的普通話,傳到災區的各個角落。
在114的記錄上,截至5月25日零時,10天來共接到災區尋親電話2260個,為他們成功尋找到親人117人。
可以這樣說,只要固定電話存在一天,114查詢臺就會存在一天,即使固定電話被別的通信工具取代了,相信114查詢臺也會存在,因為已經走過百年的114,還會利用電信這個平臺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樣的服務。還是那句話,114將永遠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握緊你的手,暖熱你的心。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