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天安門城樓,放眼向北中軸線鳥瞰,宏偉的故宮盡收眼底。金黃色的琉璃——宮殿建筑群中的濃墨重彩,讓一頂頂巨大的“皇冠”金碧輝煌,光照千秋。
提起中國古代建筑,馬上會想到大屋頂。而講起大屋頂,就自然會想到琉璃瓦。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為此斷言:“琉璃瓦顯然代表中國藝術的特征。”林徽因更是動情地說:“本來輪廓已極美的屋宇,再加以琉璃瓦色彩的宏麗,那建筑的冠冕便無瑕可指。”如此經典的建筑,宛如一座座大型工藝品,在它面前,無論是國人還是異國人,都會大飽眼福,為之震撼!
琉璃——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建筑的美麗符號,東方的璀璨明珠,其秘笈何在?源于何時?興盛于哪代?當今之命運又如何?為尋求答案,作為一位民族藝術的愛好者,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走進京城具有700年歷史、最老的老字號——琉璃廠,作了一次探秘之旅,對廠長、設計師等專家進行了尋訪求教。
何為琉璃?
面對廠里品種俱全的琉璃制品,趙長安設計師介紹:琉璃,古時亦作流離、璃、頗黎、陸離、青玉、青玉石等。古之琉璃曾泛指某種人造(甚至天然的)透明狀的寶石、料器(玻璃器)以及琉璃釉結晶飾物等。用于裝飾建筑以后,才逐漸成為一種專用名詞,指表面帶有鉛玻璃釉色的建筑飾面材料及一些工藝相同,但未用于建筑的器物。琉璃實際上泛指用于建筑裝飾的帶釉粗陶。鉛釉制品早在商周時期即已出現,琉璃一詞在漢代已廣為百姓所用。琉璃用于建筑的有實物階段至遲始于北魏,元代曾廣泛使用。明、清宮式建筑所用的琉璃與一般帶釉粗陶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明、清宮式琉璃的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鉛為主,是一種含鉛的玻璃基釉料,具有明亮透底的特點,應視為傳統琉璃之正宗。琉璃廠的琉璃就是此種琉璃,傳承700年不變。
琉璃制品的發展
據王雙來廠長講,古時,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是對前一個朝代的毀滅,包括象征皇權標志的宮廷建筑也不能幸免。在棄舊更新中,明、清兩朝將宮廷建筑推向了更加輝煌。
從歷史上講,元朝一把火燒了金中都,重建元大都需要大量的琉璃瓦。為此,便對琉璃廠作了大規模的擴建,產量也大幅提升。元大都建成后,只存在了八九十年就被明軍攻破了。明朝再修宮城,官窯隨之再擴大,北起西河沿,南到前孫公園,東至延壽街,西至南、北柳巷。從北到南直到虎坊橋,建了多座琉璃窯。這樣一來,元、明在琉璃制品上有了大的發展。
清朝則延續了興建宮殿之風,到了乾隆年初,工部琉璃窯廠由京城遷至京西九龍山麓永定河畔琉璃局,在此燒制宮廷建筑琉璃。乾隆二十一年秋,創建過街樓,供奉文昌等帝君,亦稱三官閣。此間建筑的琉璃藝術水平達到了鼎盛時期。數量之大,色彩之廣,式樣之眾,規模之巨,均大大超過了前代。舉凡宮殿,壇廟、皇家園林、王府,無不以覆琉璃為尊貴之極,華麗之至。如故宮、天壇、北海、中南海等,都有大量的琉璃遺存。一些前世罕見的琉璃建筑類型,如影壁、牌樓、塔、花門、閣等,較有代表性的如北海九龍壁、琉璃牌樓和萬佛閣;頤和園內的智慧海(琉璃閣)、琉璃寶塔;故宮內乾清門前八字影壁、院內花門等。這些工藝超群的琉璃建筑物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觀賞性,足以使人耳目一新。此舉空前,竟使古老的京都一改千年舊貌,清代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多彩的琉璃世界。
琉璃顏色多樣,使用有別
皇權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在琉璃的使用上一直受到嚴格的控制?!睹髀伞分幸幎ǎ胺补倜穹可彳嚪魑镏悾饔械鹊?。”洪武九年,規定“定親王宮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輔以琉璃瓦”。清承明制,如《欽定工部則例》重申:“官民房屋、墻垣不許擅自用琉璃瓦、城磚,如違,嚴行治罪,其該管官一并議處?!敝挥谢蕦m、王府、壇廟等宮殿建筑才能使用琉璃瓦,郡王以下府第不得使用。
隨著琉璃工藝的不斷發展,釉色也大為豐富起來。琉璃的釉色有黃、綠、紫紅、紫、赭、醬、棕、黑、藍、大青、白、孔雀綠、桃紅、寶石藍、水晶等色。在古代,顏色也是等級的象征,藍、黃、綠三色琉璃,分別代表天、皇、民。
琉璃藝術豐富多彩
王廠長回顧琉璃藝術的發展說,所有的琉璃構件都是從瓦開始的。民間最早將瓦容器稱為瓦器,稱泥盆為瓦盆,稱泥罐為瓦罐,稱陶制管為缸瓦管,用在屋頂稱之為瓦。后來,上了釉的叫缸瓦盆、缸瓦。在屋舍建造上,以瓦代草,把茅草屋變成了瓦房。人們愛美,美化延伸,放在檐頭上叫瓦當,秦磚漢瓦傳了千百年。
隨著琉璃的出現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琉璃藝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宮式建筑登峰造極,琉璃藝術也更加豐富多彩。體現在宮式琉璃屋脊造型的主要風格是:脊件輪廓線腳豐富流暢,方、圓線條相間成趣,脊的復雜或高低有主次之分,如正脊較垂脊復雜,獸后高于獸前等;脊的大小、造型與建筑體量(或瓦面)有關,尋求與整個建筑的比例關系,把美的精神蘊于尺度權衡之中;垂脊、脊等延伸至檐口的一段,端頭處理巧妙,藝術形象饒有趣味;脊的轉折、交接處或關鍵部位,飾以吻獸。
吻獸高于屋脊,雄視四周。使脊飾藝術在平緩的流動中產生頓挫,迸出高潮;與一些地方建筑相比,很少雕刻,追求莊重大方。用在攢尖屋面的頂端的脊被稱做寶頂,它的建筑魅力在于它所產生的那種與眾目昭彰的吸引力。在背角屋檐處,宮式屋脊稱為“獸前”的部分,安放著仙人和走獸。仙人排在首位,仙人之后的走獸順序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工匠之口訣稱為: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七魚八獬九吼十猴。
復雜的琉璃制作工藝
華美的琉璃藝術,蘊涵著工匠師們的智慧和心血。它的制作復雜,工序繁多,就普通的琉璃瓦講,就有選料、風化曬料、入倉均化、攪拌、粉碎、陳腐、擠瓦、修飾、干燥、素燒、掛色、釉燒等20多道工序,而且多數工序都屬強勞動工種,都需付出繁重的體力。此外,還有一種做件活,如瑞獸,還要精細的制圖、制模、印坯等工序。因工藝性比較強,難度大,要達到平、方、圓、直的要求,扣、鏟、捏、畫等工序就更加復雜了。琉璃的核心活,一是雕塑,每件的造型結構都是定式下來的,要做到一絲一毫不走樣;二是上釉,色彩深淺、厚度把握都要靠長期經驗的積累;三是燒窯,這最后一關最難,被稱為火的藝術,尚無科技方法解決,全憑老藝人用畢生的經驗練就的火眼金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藝人們,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為中國建筑鑄造了如此的輝煌。
琉璃制作技藝傳承令人擔憂
王雙來廠長說,他已年逾花甲,是退休后返聘任職的。他父親就曾是這個廠的廠長,他從小在琉璃廠玩大。幼年的熏陶,成年的結緣從業,讓他對琉璃鐘愛有加、難以割舍。盡管困難重重,他仍然與全廠職工一起努力地堅持著。在眼下市場經濟的社會里,被金錢驅使的大勢下,掙錢的行當當然是多數人的首選。而琉璃廠屬于耗時長、費力多、效益低、工資少的行業,常常是時好時壞。差的時候,工資發放都比較困難。若是對此行缺乏熱愛,對金錢又看得比較重的話,有誰能留得住呢?現在是市場說了算,一切靠自己,掙多分多,掙少分少,一般情況下,工人月工資只有1000多元。因此,過去分配來的大學生,干幾天就走了。現在當地人沒人愿意干,工人主要靠外地來京務工人員。有的外鄉人在廠里已經干了十幾年二十幾年。近幾年,隨著社會工資逐漸提高,外地務工人員也不好招了。
當前,琉璃廠的職工不足百人,老藝人也只有二三十人,琉璃制作技藝,沒有10年的功夫是學不好的。能心如止水、死心塌地學習的能有幾個?1000多元的工資又能留住誰?如果再過三五年仍然是低薪水,恐怕連外地人也招不來了。琉璃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了各級政府的重視,但是,對于這一傳承了700多年之久的琉璃廠,在經濟大潮的無情沖擊下,能否順利地延續下去,的確不能不令人擔憂!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