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豐臺區長辛店老鎮改造2010年啟動,長辛店——北京最后一個棚戶區2011年將啟動改造拆遷。我在長辛店長大,在那里上山下鄉過,對長辛店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們之所以稱長辛店為古鎮,是因這里曾是當時北京城去西南九省的九省御路。明清時期,這里曾是距離北京城西南最近的古驛站,從那時留存的御制碑文記載中得知:“周道如抵,其直如矢,是以達天下。……天下十八省所以朝覲、謁選、計偕、工賈來者,莫不遵路于茲。”說明長辛店自古就是商賈云集的官府驛站處,明清以來,更是官差、行商各色人等往來絡繹不絕的通路。這條具有近千年歷史的老街,當時,街上商賈旅客云集,店鋪酒肆林立,無論打店歇腳的商客,還是進京趕考的儒生,或是窮困潦倒的乞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混雜其間,人來人往,車馬聲嘯,熱鬧非凡。
五教俱全
長辛店的交通地位和經濟發展使得當時各種文化涌入。首先就宗教而言,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都在長辛店建立了基地,彼此和平共處,多元共存。佛教的道場以位于長辛店南關的明代古寺崇恩寺(現為北京十中校辦廠)為代表。舊時,家遇喪事都要請寺僧前去唱經,奏梵樂以超度亡靈。道教的道場主要有位于大街中心的娘娘宮,傳說宮里的送子娘娘頗有靈驗,因而香火很盛,每年農歷四月,春夏之交,都以娘娘宮為中心,舉辦為期好幾天的廟會。屆時京西南一帶的商販和農民都要來趕廟會,廟會期間,附近十里八村的花會,都要一顯身手,踩高蹺的、扭秧歌的、打太平鼓的、跑旱船的、舞獅子的、耍中幡的、練少林拳的、撂中國跤的,踩著鼓點,伴著嗩吶,歡歌著,吆喝著從南北關涌向娘娘宮,每到一處有名的字號鋪面前,都要耍上一番,掌柜的都要給賞錢并拱手相謝。此外街上還有變戲法的、拉洋片的、演皮影的、捏泥人的、吹糖人的,唱買唱賣熱鬧非凡。
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坐落在大寺口,是一組很別致的中式建筑,重檐寶頂,勾連搭帶六角班克亭式的大禮拜堂和斗拱飛檐的牌樓式寺門(“文革”中被當成四舊拆除),現在已修復頗具特色。天主教堂(解放后辟為五金工廠)坐落在教堂胡同南端,今年正在重建,原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前臉兩座劍一樣的塔樓直指藍天,塔樓里曾棲息著上百只鴿子,每天清晨群鴿飛舞,哨聲悠悠,煞是好看。可惜的是教堂在“文革”中被削去了塔尖,剃成了“平頭”。
此外,還有建于明代的“敕建延祚善慶宮”,俗稱“火神廟”,是所有在此地經營煙花爆竹的商販每年必拜的地方。從民國時起,這里就成了警察駐地。二七烈士犧牲和八路軍武工隊智取偽警署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兒。現山門尚存,為磚砌仿木的無梁式建筑。在大街北段,還有坐東朝西的山西會館,又稱老爺廟,供奉著作為晉人驕傲的武圣關羽。門前有牌樓(解放后被拆除),臨街有戲樓。當時,每逢年節,鎮上的商人們就請戲班在這里唱上幾天,也是個熱鬧的所在。解放前,這里是鎮上的商人們聚在一起議論商務的商會。解放后,這里成了鎮文化館和鎮政府的所在地。除上述宗教廟堂以外,長辛店有歷史記載的還有明代的佑善寺、感恩寺,及后來的望海寺、龍王廟、倒座廟(天王廟)、小老爺廟、西峰寺等。
口文化
長辛店古鎮同北京南城特別是原宣武區及廣安門地區明清兩代的胡同文化息息相關,一脈相承。其中長辛店有眾多的胡同,大約有 70 條,到今天基本保持完好,但大多不叫某某胡同,而稱之為某某口,或者某某里。叫口的有:車站口、米家口、娘娘宮口、祠堂口、南當鋪口、留養局口、火神廟口等等。叫里的有:盛德里、平安里、成合里、育英里、同福里等。叫法不同卻都是胡同。拿大寺口來說,一條胡同中,還分出了四條小胡同。這些胡同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六七十條,長辛店鎮應稱得上北京胡同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了。如果把小鎮畫成平面圖,會看到整個小鎮是由縱橫交錯的胡同相互勾連和串通起來的,每一條胡同都通向那條五里長街。今天稱之為長辛店的口文化。其實長辛店的口文化就是代表北京的胡同文化,因為長辛店與廣安門(當時的彰儀門)距離最近,長辛店的口文化是與老北京宣武區的菜市口、珠市口等胡同文化一脈相承的。所以長辛店的口文化就是北京胡同文化在京西南的延續。
老字號眾多
據歷史記載,到1937年前長辛店鎮就有坐商500多家。商業是比較發達的,由此成為京西南的商業重鎮,其知名度要比房山縣城、良鄉甚至豐臺都高,周圍幾十里的市民無論是趕集還是趕廟會都來長辛店鎮。據說當時的照相館就有5家以上。可見其繁榮程度。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宛平縣政府臨時遷到長辛店老爺廟內,后日寇侵略至此,臨時政府淪為日偽政府,民不聊生,所以古鎮的百業蕭條,已不見往年的繁榮。
歷數歷史上這條四里多長(俗成五里長)的長辛店大街,兩側有種類繁多的商鋪。據我現在不完全統計,長辛店大街兩側還能被人記憶的就有84家之多。北京的前門、大柵欄也不過如此。
其中最著名的老字號有平心館飯館、振華茂鞋鋪、德益成雜貨店(后來的長辛店第二百貨公司舊址)、慶和成雜貨鋪、文美齋的點心鋪,這是一家相傳在京西南特別有名的點心鋪,主營老北京的京八件點心(據說是北京京八件的發源地,但還需進一步考證),槽子糕(即老北京蜂蜜蛋糕)、薩琪瑪、酥皮點心、排叉等;八月節還自產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槳等月餅。
還有宗記號的雜貨店。老人們回憶店主姓陶,叫陶善琮(因為本人臉上有麻子,外號陶大麻子)陶善琮開始在車店口口南靠一臺壓面機起家,后來發展到賣雜面,賣雜貨,到最后制作糕點等。其制作糕點還很出名。據說也做過京八件點心。陶善琮在1920年12月曾與參加過著名二七罷工的史文彬、張珍等人和李大釗派的鄧中夏、張國燾、羅章龍等人在長辛店祠堂口1號一起籌辦過工人補習學校而出名。
大街南頭的裕豐車行。民國前后主營老式洋車,后來經營自行車。還有一家花生貨棧,是古鎮上唯一專門經營花生生意的貨棧,所以旁邊的胡同叫花生店胡同。緊挨著還有一家叫大同宮老字號,主要是賣油鹽醬醋和副食品,旁邊的馬家藥店是一家主要經營西藥為主的藥鋪,據街上的老人們回憶,1937年“七七”事變,這里聚集著不少前線下來的傷兵在這里治療上藥。大街南頭路西一家叫明聚德老字號,可惜現在已不是原東家的后代經營了,原是由一家姓范的祖輩經營,主要賣油鹽醬醋和雜貨,據姓范的后人回憶說,祖上是山西榆次縣人,1930年來北京做生意,先暫居在留霞峪,后在長辛店南頭購買如今的明聚德舊址,起名叫明聚德,后店鋪公私合營歸公了。當時的店主及店員均成為長辛店副食商店的正式職工,但一直仍被長辛店人叫明聚德。大街最南頭路西是大車店,是長辛店古鎮上歷史最悠久的一家大車店,應該有百年的歷史,也是長辛店古鎮上最大一家大車店。老人們習慣叫“南頭大車店”,這家大車店直接與長辛店的名字有直接關系,但現在已經面目全非。
最值得說的是一家叫聚來永的老字號,在米家口路北,是長辛店大街北頭賣油鹽醬醋和副食品的老字號,實際上過去的聚來永是一家以釀制的黃醬為主,腌制其他醬菜為輔的京西南有名的老字號,據說當年許多人點名購買聚來永釀制的黃醬來做老北京炸醬面的醬,據說用聚來永釀制的黃醬做出的炸醬特別香而且特別地道。解放后公私合營,改名為長辛店醬油廠,除了制作醬油,也制作黃醬和腌制醬菜,曾經叫過北京釀造食品七廠,但隨著市場經濟和企業兼并,由王致和集團兼并。但這些歷史仍還遺留在長辛店人的記憶里。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