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春節7天長假的前一天下午,我到一家好利來西餅店買點心。奇怪的是,遠遠望過去,才下午4點鐘,店里竟然一個人也沒有,連店員都不見了。到門口仔細一看,我笑了,店門緊鎖,門上貼了一張告示:“親愛的顧客,因公司年會,本店今日營業時間到14:00截止……”真是想不到,做蛋糕的師傅也趕時髦開年會去了!更想不到的是,節前最后一天是賣糕點的黃金時間,為了年會,人家連賺錢的機會也不要了。
小現象折射出的是大變化。原來只是圖個樂呵的單位年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為許多企業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成了一年工作完滿收尾的象征,也成了建設和傳播企業文化的舞臺,甚至成了提高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公關秀。為了把年會辦出特色,既讓內部心服口服,也讓外人看得羨慕,年會策劃者們也是煞費苦心。有媒體報道,現在設計年會上的新鮮節目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任務。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不讓領導失望,不少白領甚至直接上網“買創意”。于是,催生了諸多策劃公司、文化創意公司的一項新業務——“年會策劃”。小到一兩個員工表演的節目,大到一臺晚會、話劇的整體構思,全都可以通過渠道購買,而價格也從幾十元到五六千元不等。上千元買一個聯歡會節目的點子,聽起來像相聲里的段子,真實的市場竟欣欣向榮。一些賣點子的網店單純憑借這些無形的產品,就在年關前夕賣得缽滿盆豐。有人說:“一個剛進大公司的職場小白,要在那么多前輩和同事里脫穎而出,給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辦好年會’其實是最討巧的一種方法了。過節大家都圖個高興,你的點子精彩,那是錦上添花,老板心里肯定狂加你的印象分。為了這些潛在的發展可能投資,花這些錢不值嗎?”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實力雄厚的企業邀請專門團隊來全程籌備年會,在執行中處處力求奢華,成本就更加夸張了。如果租用星級酒店,一場活動的費用一般都在5萬~10萬元;包話劇場、電影院,因地方規模而異,通常也是萬元起步。請一個名主持,一線人士的出場費至少15萬~20萬,請演藝明星登臺亮相,費用打不住不說,還要有搬請得動人家的面子。加上年會上必不可少的抽獎環節所準備的獎品,跑車、高端數碼產品、出國旅游都已不新鮮……一場大型年會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已經超過會計部門賬上簡簡單單的數字。
給員工的禮物,也有另辟蹊徑的。前陣子微博上傳得火,有位成都網友年會抽到的獎品居然是“遲到券”,券上清清楚楚標明在2012年整整一年中,憑券可以“免費”遲到30次。有記者專門去采訪,在部門主管口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30次也有著各種各樣的限制,比如遲到時長不能超過1個小時,當天的工作量必須完成等。主管解釋,這樣的“獎品”主要是為了體諒因交通擁堵等客觀原因遲到的員工,幫助他們避免遲到一天就拿不到全勤獎金的情況。這樣的獎品,顯然又是一種企業文化的熏陶。試問,有哪個拿到遲到券的人,真敢在一年里遲到30回?
除了創意難尋,排演節目、協調各方,也會占用參與年會員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個別情況下,甚至起到與領導層鼓舞士氣的意圖完全相反的作用。
畢業不久的小邱是北京某大型傳媒集團網絡部門的員工,平時,她負責更新網站的女性健康版塊內容,同時監管論壇動向,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的。但是從2011年11月中旬開始,她得到領導特批,每周有一天不用到公司上班——為什么呢?原來是她過去學過民族舞的特長被領導看中,到新年之前,她都得參加部門為年會策劃的舞劇排練。
“感覺像回到了中學時,因為我小時候練過跳舞,所以學校大小活動老師都要求我出個節目,還好那時候沒怎么影響學習。現在為了排練節目,一周少上一天班,其實也沒得到什么休息,第二天回來一堆沒處理的活兒全都得應付。壓力特別大,累不說,也不敢跟同事抱怨,怕人家說我得了便宜賣乖。”
一開始,小邱的熱情還挺高,為了排演舞劇,整個集團的俊男靚女都被調集到一起,享受著其他同事羨慕嫉妒恨的同時,還有現金補貼,加上訓練現場各種養眼,簡直是萬千寵愛在一身。但是就像所有需要大幅度協調的工作在中國企業里難搞一樣,漸漸地,演員們的出勤率不如以前了,畢竟還是要以本職工作為重,有些棘手的事情不可能等練完舞才處理。屋漏偏逢連陰雨,小邱的第一個舞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竟然在還有倆禮拜表演的時候跳槽離開了公司。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外聘的舞蹈老師緊急調了一個舞蹈學院的男學生過來,小邱和這個小自己3歲的男孩磨合了一陣子,到上臺前心里還是沒底。辦公室的同事聽說這事兒,都笑她是老牛吃嫩草,雖然是玩笑話,小邱聽了,心里犯堵。
對公司年會,和小邱有著相近感受的人不在少數。最關鍵的問題是:誰從年會中得益?誰真的喜歡年會?誰又真的需要它?
仔細想想,這問題的答案,似乎和廣大勞動人民出身的員工,已沒有多少關系。換句話說,阿里巴巴的員工,是看馬云扮白雪公主心里痛快,還是拿一筆豐厚的年終獎金、有一個穩定的保障更痛快呢?
現在的年會有點兒像企業的春晚,既然在公司制度和企業文化上做成了慣例,就不可能輕易放棄,有排場有氣勢有規矩有講究,是一場大家不能隨便退出的大戲。誰都知道,如果一個公司突然宣布不辦年會了,那么即使是反感它的員工,也一定會感到十分奇怪。今年不景氣?公司經營有問題了?上層要有變動?
年會的“假大虛空”化,暴露出一個潛藏的問題,說明眼下我們的許多企業,對于企業的社會公關宣傳和團隊文化建設,寧可選擇財大氣粗、流于形式的途徑。而形成這樣的局面,絕非一日之寒。做廣告,我們缺乏的是創意;做公益,我們又少了一份誠意;做社會責任,對被幫助的人沒有敬意……只好靠年底一次的“瘋狂”來為企業發聲。“我們能辦得起這樣的年會,我們是有實力的,我們人才輩出,我們風氣自由!”諸如此類。引用一句經典歌詞在此顯得再貼切不過: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更何況,今天的年會不只有聯歡節目,更有大尺度的暴露、突破、秀下限,“抽獎抽出衛生巾”“年會度娘”一類的炒作,固然讓男員工熱血賁張,讓女員工有了茶余飯后一逞口舌之快的談資,然而這樣的“熱情”,真能維持到工作中嗎?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