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北京,凄美的櫻花在玉淵潭公園盛開。據說除了日本本土外,在美國首都的華盛頓也有一景。舶來品在異地生根發芽開花不容易,鬧一陣挖了一大桶金走了,十幾年后又回頭的更是狠角色,比如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先說人家導演詹姆斯·卡梅隆,3月26日在西太平洋某地(距關島西南320公里)獨自下潛到地球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在海底10898米處呆了3小時,還發了條微博說:“從沒感覺這么好過,我等不及和你們分享我看到的一切。”有點牛呀,這大導演一生都熱愛海,雖然他說這次是為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百年祭,其實最直接是為老電影《泰坦尼克號》3D轉制后重新公演營銷,有點玩命炒作。
3D版《泰坦尼克號》3月27日在倫敦舉行全球首映日,4月4日在北美,4月10日登陸中國等84個國家和地區。因為有了點科技含量,這盤“情感”冷飯又能賣個大價錢。和國人十幾年前的孤陋寡聞不同,互聯網給了人們更多有關100年前沉船背后的故事,不識真假,姑妄聽之。比如有說女主人公原型曾經在老北京城生活過兩年,比如有專家提出當年是月亮惹的禍……其實,真正讓人們在100年來揮之不去的是這個事件的象征意義,當年的泰坦尼克號作為西方工業文明的符號,和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具有同樣的分量。那可是大英帝國末日的輝煌,泰坦尼克號2200名乘客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讓世界羨慕的海上之旅成了他們最后的節日。
對報道要認真去反思,比如美國《新聞周刊》的一段描寫,就讓人覺得歷史的“真相”遠沒有電影所表現的那樣溫情浪漫。1912年4月10日,世界最大的蒸汽客輪、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開始它從英國南安普敦到美國紐約的處女航。4月14日深夜,它撞向了冰山,2小時40分后裂成兩半沉入大西洋,1500多名乘客葬身海底。
反映在電影里的一幕幕充滿人性,感人至深:白發蒼蒼的老船長莊嚴宣布讓婦女兒童首先離開,然后他平靜地與船共存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師冒著生命危險返回正在沉沒的船高聲呼吁:“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可據“真相”,當時“婦女兒童優先”的動人口號并非完全屬實,獲得優先權的主要是頭等艙、二等艙的婦孺,三等艙的多是去美國的貧窮移民,有統計說,頭等艙的男人比三等艙的生還率還高一點。乘客中,69%的婦女兒童得以生還,男乘客只有17%活了下來。
一切大災難必有因果,海上行船自古就是高風險的買賣,可泰坦尼克號的船東董事伊斯梅過于自信,這么多人的巨輪只裝備了16個救生艇。他說:“這艘大家伙本身是個大救生艇,既然如此,那為什么還要費神裝那些小艇,弄得甲板上亂糟糟的呢?”另一個原因是船上擁有當時很先進的無線電呼叫系統,可以發出求救信息呼叫其他船只前來救援。巧就巧在出事當天無線電發生故障,等到能用時已經來不及了。
2012年4月10日,《北京晚報》對《泰坦尼克號》有一個快評,題目叫:看的不是3D是回憶。我這一回憶就有點大,從大西洋想到了太平洋,想到了我家鄉的海,東海、南中國海。往古代想,秦始皇曾東巡至河北秦皇島,想著被手下帶走的500童男童女,肯定有弄條船追過去的心。到了漢代,往南邊我的家鄉福建,是北方政權流放囚徒的地方,這些人和當地土著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造船。到了隋唐北宋南宋,福建的海上貿易已經影響了世界,有“海上絲綢之路”的美譽。直至明代就是鄭和下西洋,南京是大本營、始發地,福建是中轉站。第一次走的時間有爭議,說1403年(永樂元年)或1405年(永樂三年),次數有說7次,有說9次。最讓佩服的是領導人全是太監,鄭和、副使洪保、楊慶,而且他們還是同鄉,云南大理府太和縣人氏。能在海上走的人性格多強悍,這些太監必有過人之處,他們死后還埋在一起,在南京的牛首山、祖堂山一帶,洪保的墓保護完好。最想說的是他們的“旗艦”——寶船,也叫大福號,排水量2萬噸,長135米,甲板有足球場那么大。這些船都是在福建福州附近的地方制造,雖是傳說,但依然向往。
可惜到了明朝洪武初實行海禁(此令于永樂年間伴隨鄭和航海曾告取消,但嘉靖年間再度恢復),正常的出海不行了。最近,電影導演徐浩峰的處女作《倭寇的蹤跡》和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其實都和明中期以后的東南中國海有關,當年橫行海上的就是他們,因此也就有了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的歷史。明朝值得一提的還有1592年在東北亞進行的朝鮮戰爭,中國幫助藩屬國朝鮮抗擊日本,在浙江福建制造了一批戰船,更有意思的是,大明帝國還命令海外的藩屬國琉球中山王出戰。
從近代往上幾千年,中國雖然不是海上霸主,也確實沒有敵手。可是從1840年英國侵犯我浙江定海開始,1884年法國侵犯我福建福州馬江,1894年中日間有了決定雙方海軍實力大逆轉的甲午海戰。我們從小就看電影《甲午風云》,李默然主演的鄧世昌成了民族英雄的典范。馮小寧在20年前拍了電視劇《北洋水師》,最近又編導了《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據說本子磨了22年,應該能還原歷史吧。說到鄧世昌,他是參加過1884年的馬江海戰,當時還是新兵,在福建水師經受了不少實戰考驗。
1865年,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船政,后調赴西北。林則徐的女婿兼外甥福州人沈葆楨接手,1866年~1869年,用短短3年建成中國第一個體現近代工業文明的船廠,造出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萬年青”號,排水量1370噸,航速10節。后又制造了一批木殼戰艦,組建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福建水師。如果說左宗棠是中國近代海軍之父,沈葆楨就是中國近代海軍之魂。19世紀下半葉,世界造船技術日新月異,70年代初木殼輪船還是先進的,可不久就有了鐵甲艦。馬尾船廠想引進法國技術,可沈葆楨的呼吁得不到清廷大臣的響應,就連李鴻章也不理解。沈葆楨1879年去世,1884年悲劇發生,闖入馬江的法國艦隊用鐵甲艦擊沉了福建水師的十幾艘木殼戰艦。
落后就要挨打,海上爭霸講的是實力。甲午海戰就不說了,等著看馮小寧的新作吧。在當時的大東溝之役,“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以臨陣畏縮罪名,未經法定審訊,被斬于旅順。民國《海軍大事記》說他“被讒以罪名,軍中冤之”。他是福州閩侯人,大清國第一批赴英國的海軍留學生。福建福州在近代除林則徐外最著名人物是嚴復,他15歲入船政學堂,光緒二年赴英國海軍學校留學。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著述譯作達300多萬字,出版《天演論》,成為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先行者。民國海軍總長薩鎮冰,曾任清廣東水師提督,先后留學英國,考察歐美各國海軍。他是元朝色目人后裔,福州的名門望族。陳紹寬,生于1889年10月,死于1969年3月,福州閩侯人,國民黨海軍一級上將,海軍世家出身,17歲進南洋水師學堂,畢業后加入清朝海軍,后歸附國民革命軍。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英國海軍部隊,參加對德作戰,被英國國王授予“特別勞績勛章”。他1938年任海軍總司令,指揮了1937年的“江陰海戰”,是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唯一的海戰,除了一部分在煙臺自沉的軍艦外,主力全數被日軍在江陰擊沉,是中國海軍自中日甲午海戰以來最重大的損失。陳紹寬曾經雄心勃勃地把中國海疆規劃為4個戰區,提出建20艘航空母艦的計劃,可惜生不逢時,只能是遙遠的夢想。
最后,說說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1974年的西沙海戰。1973年8月底,越南南越侵占我國南海的南沙西沙群島,1974年1月,中國人民海軍的兩艘掃雷艦、兩艘獵潛艇迎擊南越的4艘軍艦,其中3艘是美國制造的驅逐艦。我們4艘加起來還沒人家一艘大,炮火也沒人家強。掃雷艦本來就不是作戰艦,何況我們戰士有的是第一次出海,第一次作戰。但是,我們取得了擊沉敵人護航炮艦1艘、擊傷驅逐艦3艘的輝煌戰果,奪回3個島,捍衛了國家的主權。西沙海戰的勝利,是從1840年以后我們國家第一次取得海戰的勝利,為此,18名海軍戰士壯烈犧牲。
近代以來,福建人,特別是福州人,參加海軍成為一個傳統,這和當地自古的海洋文化影響有很大關系。家父八十有五,也是福州閩侯人,解放前也是讀的航海學校學習輪機專業,即現在廈門的集美大學,是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辦的。本來一解放就是要參加海軍,沒去成。解放后讀北京醫學院,60年代足跡遍及東南亞的柬埔寨、印尼,非洲的坦桑尼亞。七八十年代到北美南美歐洲,后來又差一點去海軍總醫院。小時候,我真正去過的部隊就是北京公主墳附近的海軍大院,因為有老鄉,看著那一身軍裝就喜歡,精神漂亮。
人是要點精神和勇氣的,閩人膽子大,生性不畏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弄條機帆船就敢向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進發,居然真的就開過去了。現如今,全世界沒有閩人不敢去的地方,到哪里都能闖出一片天地。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