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緣起:專業建設之反思
建國初,我國模仿前蘇聯建立了政府集權控制的高等教育專業制度,由政府統一頒發具有法令性質的高等教育專業目錄,體現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特征:專業類型、數量、規模、層次乃至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都由政府提出統一要求,高校僅僅是政府專業政策和制度的執行者,專業建設的自主權非常有限。高校專業以培養各行業人才為主,專業分類以行業部門為標準,強調與行業對接,專業教育側重于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可見,當時專業建設的目標和功能單一,具有濃厚的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色彩。專業因為行業變遷而頻繁更動、種類繁多、名稱混亂,專業發展水平不高,人才基礎薄弱,適應性差。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高校專業承載了學科發展、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多重職能,國家對高校專業制度進行了改革:專業分類的框架從行業標準向學科標準轉化,實行學科建制,學科、專業、課程及相應的組織實體和資源實體固定對應[1]。這確實促進了高校科研和學科的發展,規范了專業名稱,夯實了專業基礎,但也筑起了森嚴的組織壁壘,學科專業邊界過于清晰,知識網格化,阻礙著跨學科專業的產生,限制了綜合性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與當前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
其次,為了扭轉以往專業劃分過細,人才適應性差的問題,國家通過減少專業種類和數量,以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的。但事實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在現有專業制度下,高校只能在有限的專業種類下,以不斷增加專業點數量實現其規模的擴張,因此出現專業大量的重復設置,結構失調。加之近年來,各高校在辦學定位上求高、辦學層次上求全、學科專業上求寬,這種跟風攀比的群體性行為,致使專業出現嚴重的趨同化現象[2],沒有自身特色,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以及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需求,造成大學生結構性就業困難。
另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國家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的自主權,但實際上,因為所有高校都圍繞著一個統一的專業目錄框架作有限的選擇,并要經過政府嚴格的審批程序。并且,統一的專業目錄靈活性、適應性和時效性較差,導致高校專業對社會需求反應遲鈍。在這里,專業是預成的,框定的,而不是生成的,難以與社會環境形成生態化和諧關系。
二生態轉向:專業建設的理性選擇
政府集權控制型的專業建設在計劃經濟時代對于規范高校專業建設、培養行業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它是“完全置于官方權威之下,成為政府的行政特權,更多的體現著官方意志,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難以得到體現”[3],缺乏社會、個體維度的思考,對社會、個體需求變化的反應遲鈍,它考察專業的觀點是靜止、孤立、單一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專業建設的價值基礎、政治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專業建設的目標和功能從單一走向多維、立體,專業不是純粹的職業訓練場,同時還承載著文化知識的傳承、生產、創新,以及促進個體全面素質發展的使命和職責。在這種狀況下,集權化的高校專業建設模式,根本無法適應社會、市場的多變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也無法跟上信息時代知識的急速增長和快速更新,成為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桎梏。因此,必須徹底打破原有專業建設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模式,實現專業建設價值觀的重構,目標的重思,專業結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等的全面變革。教育生態學的興起為專業建設轉向提供了思路和選擇。“教育生態學”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A.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正式提出,強調要將教育視為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要以生態學的系統觀、平衡觀、動態觀、整體觀解釋教育現象和成因,尋找教育發展的規律。生態取向的專業建設就是將專業視為一個有機的、復雜的、開放的生態系統,與內外環境密切聯系、相互作用,與各方面建立和諧的關系。它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關注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專業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生命系統,不是固定僵死的框架,也不是固化的資源實體,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通過與內外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而不斷生長,在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中不斷創新,在汲取各種養分中培育多樣的形態和特色。
三生態化專業建設:專業生態系統的打造
(一)加強系統聯系,形成專業生態系統和諧共生之態勢
從生態學的整體觀看,專業生態系統鑲嵌于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態系統中,構成一個交互作用的立體網絡,并相互依存。社會生態系統構成了專業生態系統存在與發展的外部環境并為其提供基礎性資源。它包含自然、社會和規范三種環境要素[4],自然環境為專業生態系統提供必要的空間和自然資源;社會環境為專業生態系統提供制度和經濟基礎,政策變遷、產業轉移和升級直接決定了專業建設的方向和模式;規范環境包括宗教、藝術、科技、社會思潮等,構成專業生態系統的文化基礎,這些文化因子經過長期積淀形成可增值的無形資產,對專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更持久、深刻。反過來,專業生態系統通過人才培養、科技與文化的傳播和創新、社會服務為社會演化、產業升級等提供動力和支持。因此唯有加強專業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聯系,建立互動機制,形成暢通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渠道,才能使二者形成雙向的、良性的動態適應而
協同發展[5]。
此外,自然生物群落中各物種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營養關系、成境關系、助布關系,這些關系把不同種的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較為穩定的群落,多層群落較單層群落的生產力要強,并且在群落過渡的生態交錯區因物種豐富,競爭激烈,因而產生“邊界效應”,即能繁育出更多新物種。有鑒于此,生態學視域下,各專業之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及社會的整體性決定了各專業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形成既競爭又共生的專業群落。因此,生態化專業建設首先必須打破組織壁壘,使各專業互為發展的動力和養分,形成專業集群化發展,同時也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繁育出更多的新專業;其次,要構建生態化的課程體系,在不同專業中實現靈活整合與鏈接,使專業方向的調整能迅速達成;第三,進行跨學科專業的科研合作促進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和前沿開創性;最后,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使專業建設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避免資源因重復設置而浪費。
(二)合理分層與分化,維持專業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動態平衡
持續地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保持輸入與輸出的相對穩定狀態,是生態系統存續和發展的基本方式。而系統的平衡穩定與結構密切相關。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物種占據著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位置,與相關種群構成特定的關系,并發揮自身機能作用和功能,生態學上稱之為生態位。任何兩個種一般不能處于同一個生態位,否則就會出現生態位重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生態位過度重疊就會導致激烈競爭,引起生態系統失衡。生態系統正是通過物種生態位的分化而實現結構功能的優化,維持系統平衡的。同理,各專業也要根據生境、區域產業、人口狀況、文化、自身條件和功能等確定自己的生態位,通過分層、分化形成合理的結構:在垂直方向上沿資源及環境梯度形成高職、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層次專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化主要反映著專業種類、數量的結構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地域間差異影響;在時間維度上,不同時期社會體制和產業結構的變遷,使專業的種類、數量、層次等都會發生變化,專業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結構也要及時調整;規模、速度也是結構分化的維度,專業是大規模發展還是精英化、小規模培養,是漸進式發展還是跨越式發展,都要根據情況和條件有所區分。這種多維度的分化可以提高專業生態系統與環境資源的匹配度,適應社會復雜結構與需求,也使專業系統形成結構復雜的、多樣化、網絡化的物質能量信息輸入與輸出的渠道,與環境保持高效、通暢的交流而維持系統平衡。然而目前高校專業結構失衡就是因為專業重復設置和趨同化導致專業生態位過度重疊,資源過度競爭,人才培養無法分化而造成的。因此,必須改變政府集聚化的資源分配方式,引進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引導專業合理分層和分化,找準定位,優化專業整體結構布局,形成錯落有致,又互相支撐、和諧共生的生態化專業結構,以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
(三)建立反饋-反思-更新機制,提高專業生態系統的自主適應能力
自主適應性是生命的普遍特征。生物有機體常常通過改變環境或改變自身結構、生活習性等與環境相適應,拓展自我生命空間,從而促進自我的生存和發展。專業生態系統也受到內外環境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制度革新、產業升級、文化變遷、自然環境等外部因素,以及管理制度、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的革新,師資隊伍的建設、科研水平的提升、基礎條件的改善、專業文化的培育等內在因素。這些內外因素之間的聯系和作用既有線性的,也有非線性的,使專業生態系統演化的軌跡或路徑復雜而多樣化。在整個演化過程中,既有漸變,也有突變,既是有序的,也是無序的,這取決于專業生態系統與社會環境在交互作用中的雙向選擇。專業生態系統正是在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自適應、自調節和抗干擾的能力,即在類型、數量、規模、速度上與環境和自身系統的承載力相適應,有控制地實現系統進化,即使環境驟變,也能通過自身能力恢復和重建。
高校要提高自主適應能力必須成為專業建設的實質性主體,才能夠根據內外環境作出自主性的應答反應,如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自主選擇和設計專業建設目標、專業培養模式、課程、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等,通過人的自主選擇改變內外條件和作用方式而加速演化的過程、控制演化的方向[6]。并通過反饋—反思—更新的聯動機制適時地自我調整,即要建立政府、用人單位、社會民間組織和家庭等利益相關者參與的評價反饋系統,及時、持續地獲得全方位信息[7],保持對社會政治、文化、產業結構等發展、變化、需求的敏感度,這是專業隨之作出適應性調整的依據;其次,經常性地進行自主性反思,這是專業建設者對專業建設活動的自覺,是對其行為時刻保持警覺,對過程的審視,對結果的分析,通過反思,經常性檢視專業生態系統的環境、結構等是否正常而有效地發揮其功能;最后根據反饋的信息和反思的結果,綜合環境因素,不斷地改變自身條件,調整策略,從而主動地促使系統不斷優化、更新、升級,在一個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中與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當然,專業發展的內在規定性及社會整體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決定了專業的適應不能過于功利、盲目、短視,即專業設置不能盲目跟風求熱,專業知識結構要具有更廣闊和深厚的適應性,專業建設的規模、速度等不僅要適應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更要適應整個社會的持續、整體、和諧發展。
(四)選擇差異發展策略,實現專業生態系統的豐富多樣性
生態系統結構的多元化和物種的多樣性,主要是為了避免在單位空間上因物種過于密集導致資源過度競爭而危及物種的生存和系統的穩定,物種多樣性越高,系統越穩定。因此,專業生態系統的多樣化發展是必然選擇。因為“專業”是社會職業與學業門類的交叉,所以構成和影響專業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動力是復雜而多樣的,它是專業內在發展需求與環境資源以及社會需求互動的結果。首先,專業內在要素及結構是復雜多樣的,目標、管理制度、課程、師資、基礎條件、生源等任何要素的差異與異動都可以導致專業生態系統的異質多樣;其次,社會與個體需求的多樣性,要求人才與服務多樣化,這也是專業生態系統多樣化的動力;另外,地域間自然、文化資源的種類、層次、數量等差異,以及資源攝取渠道的不同,也使專業生態系統多樣性成為必然。
專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包括特質與結構的多樣性和發展路徑的多樣性。特質與結構的多樣性主要指構成專業的基本要素,如目標、制度、課程、模式、師資、物質條件等的種類、層次、數量的不同,以及它們組合方式的千變萬化,因此從理論上說專業的創生具有無限可能。發展路徑的多樣性指專業生態系統多樣性發展的途徑和方式的不同,它既可以是外生型的,如利用區域優勢,與區域經濟結合,形成專業特色,或通過國際間合作等方式,走專業建設的國際化路線,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可以是內生型的,如基于學校傳統文化而深掘傳統專業的優勢,或通過科研不斷開拓專業發展的新方向,提升專業建設水平,使之不斷地自我超越而變得更優更強等等。不論是特質與結構的多樣性,還是發展路徑的多樣性都必須要突出專業的特色和優勢。特色建設和差異發展是專業生態系統多樣化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劉小強,彭旭.理順關系打破對應[J].中國高教研究,200(03):30-32.
[2]王賓齊.迷失在大眾化進程中:中國高校趨同化原因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07):36-39.
[3]樊平軍.專業設置:一種官方知識的控制[J].中國高教研究,2010(07):40-44.
[4]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25.
[5]李梟鷹.論大學學科系統建設與發展機理[J].中國高教研究,2007(07):32-34.
[6]李梟鷹.復雜性視閾中的高等教育預測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2):7-9.
[7]謝安邦.構建大學外部利益關系者信息反饋機制的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0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