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形勢下,要想保持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就必須加強高職師資隊伍建設,因此,針對目前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綜合對策,對推動高職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我國高職教育真正蓬勃興起于80年代,產業結構調整直接刺激了高職教育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使高職教育辦學經驗,實驗條件等方面具有了豐富資源。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疇最重要的經濟現象,這對社會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高職教育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它要求高職培養的人才必須盡快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個尊師重教的國度,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而高職師資隊伍建設在高等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目的在于它能夠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提高高職的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促進、增強區域經濟的發展,反映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綜合實力,使他們能立足本位提高教育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高職教師是高職教育的靈魂,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義在于有利于促進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利于高職教育穩健發展,有助于高職院校的和諧校園建設,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人才儲備。對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和諧校園建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區域企業的轉型提供信息幫助。
二我國高職教育和師資隊伍建設發展
職業技術教育在我國現階段是個統稱,而關于高職的定義,學者們眾說紛紜,但不管怎么定義,它應該包含兩部分含義:它是高等教育又是職業教育。
1高職教育的歷史變革及發展現狀
我國的高職教育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其開始的時間到現在已有100多年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產生發展其實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清末和近代的實業教育。據史料記載其中實業教育以振興農工商為目的;第二階段:民國時期的近現代學校教育。在這個階段,在高等實業教育方面設有專門學校,中國的教育家和實業家們為此做出了很多貢獻,大力推動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而后,在新中國成立后,就進入了第三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當代高職教育。國家經過各種途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及完善,國家把高職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并因地制宜,不斷推出發展職業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在國家教育政策的感召下,使我國高職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教育雖然經歷了跨越式發展,高職教育的進步雖然有目共睹,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社會上重普教,輕職教的問題仍然存在,這是由于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認為個人成才的觀念是初中升普高,再升普通大學,家長和考生們往往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為了上學不得以才報考職業學院。而我們現行的高校招生制度也確實是先由普通高校按分數錄取,接下來才輪到職業技術學院進行錄取,這就造成了大家認為只有成績差、素質低的學生才讀高職。而我國的人事制度更是把學歷作為錄用人才的主要標準。
其次、高職院校的辦學設施大都顯得簡陋,而且其教育經費表現緊張。雖然我國各級政策加大力度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但仍然滿足不了高職教育日益發展的需求。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和實訓設備嚴重缺乏,而且與企業資助聯系不緊密,導致職業教育發展速度與突飛猛進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成差距。
最后,就是高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眾所周知,教師在高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很多高職院校存在著教師缺編、隊伍結構不合理、幾乎沒有高職院校要求的“雙師型”教師,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三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高職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整體素質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需要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高職教師數量不足,高職教師學歷普遍偏低。高職院校學生數量急劇擴大,使師生比有上升的趨勢。研究生學歷的年輕教師較少,高職院校師資的骨干仍平均不足15%,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持續發展。
高職師資結構不合理,部分專業課教師實踐能力較差。這在職稱結構、年齡結構、梯隊結構都比較突出,高職師資大都是普通本科院校教師轉崗而來,而且經學校專業大幅度調整后,一些傳統專業萎縮嚴重,教師缺乏與企業的合作經歷和閱歷,使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中理論教學型教師比例大,雖然專業理論教得很好但實際動手能力較差。從事實踐教學的僅有50%左右,與社會需求的“雙師型”教師要求有很大的距離。
另外,高質量的兼職教師數量較少,這使得應符合實踐要求的長線課程難保證教學的連續性,這種情況使得高職教育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效果不理想。
2高職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
盡管高職院校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但在高職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與高職教育要求的目標表現得不盡人意。原因在于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有待更新。高職高專院校十分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但教師還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傳授和教學水平上,總體情況不能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產學合作、產學研相結合還處于初級階段,無力承擔教師知識更新的任務,很難有機會長時間到生產一線鍛煉和提高。不能適應新形勢、新情況、新專業的要求。
兼職教師聘任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教師培訓機制尚未形成。建立完善兼職教師隊伍是高職發展的重要手段,面對教師現實水準整體偏低的現實,教學秩序難以保證。師資隊伍建設不能適應社會飛速發展,因此根本談不上教學改革、教育方法,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機制也無法形成。
三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
1國外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經驗
經濟發達國家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共同特點具體表現為:德國“雙元制”高職教育的特征。在德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建立企業和高職院校兩個培訓場所,通過這種方式把學習和企業實踐進行捆綁,真正實行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澳大利亞的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又叫TAFE教育,提供數以千計的職業和非職業課程,是澳大利亞全國通用的職業技術教育形式,它要求專職教師在具有很高的專業知識外,還具有從事跨學科的教學和指導實踐能力。
美國的社區教育。要求專職教師的學歷至少是碩士,加強崗前培訓,專職教師要有企業中的最新經驗,積極開展高職教師的在職進修。兼職教師必須具備講授技術的專業實踐,即我們所說的“雙師型”要求。
英國的高職教育。其在高職師資隊伍建設上要求講授專業的專職教師必須有教師證。高職院校教師必須要有企業工作經驗,多來自全國的各行業,鼓勵高職教師到工廠、企業進行學習、實踐。
2高職師資隊伍建設要轉變觀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要轉變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要充分認識到教師的培養與培訓不再表現在一次性上,要求教師培養的概念要與時俱進,提倡有能力的高等院校發展高等職業師資教育,以符合歷史發展潮流。要充分利用高職教育的市場化和服務屬性,即教育服務就是商品,要服從于市場價值規律的約束,開發自己的產品參與市場交換,促進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高職師資教育應成為終身教育,通過連續不斷的學習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社會實踐技能,以適應社會人才資源配置規律。
3制定科學的培養培訓制度
對教師進行教師教育和實際技術技能實踐訓練,并用適當的表現規則把它的主要特征進行描繪,制定可行的高職教師培訓制度,針對高職師資隊伍中沒有實踐經驗的老師,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及實際情況,通過制定科學的培訓,改善教師的學歷結構。
可以設立師資培養專項基金,積極為教師創造良好的進修條件,留住優秀人才可采取院校與教師簽訂培養合同,并將獎勵機制要貫穿于培養、培訓制度的始終。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培養,既給教師以壓力更重要的要給予動力,必須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吸引青年教師投入工作的熱情。
充分利用社會人力資源,根據相關的專業情況擴大引進兼職專業教師。改革高職師資的職稱評聘制度,真正實現社會人力資源共享,真正實現任人唯才的良好評聘制度,提高高職教育水平,建立較為科學的高職職稱評價體系,加強聘任后的動態管理,完善評聘結合制度。尤其要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分類指導,并將平時的教學工作業績作為評定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提高高職教師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
4教育主管部門的對策
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性服務,教育主管部門要提高認識,轉變思想,規范高職教育的社會輿論工作,推行ISO9000:2000標準下的質量管理體系,能適用于各種組織的管理和運作,成為保障教育服務質量的支持服務主力軍,從高職教師的培養基地抓起,從高職院校的日常管理抓起,對培養院?;驒C構的發展規劃和辦學宗旨開始,建立高職師資建設組織機構,編制合理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動員全校全體師生、職工等參與培訓,并通過良好的反饋系統進行持續的改進,在實際的工作中進行質量體系的評價,從而保證高職教師培養基地目標的實現,并為高職師資隊伍建設持續改進提供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盧雙盈.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解析及師資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3(10).
[2]丹尼斯·邁奎爾,丁斯文·溫德爾,祝建華.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3]徐東,張殊.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