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前教育是我國教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中小學培養新教師的重任。當前我國教師職前教育中存在的實踐弱化現象,已成為影響教師職前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塊短板。
一教師職前教育中實踐弱化現象的主要表現
教育教學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土壤,也是教師培養的根基所在。然而我國當前的教師職前教育卻比較注重局限于在大學課堂內進行教育理論知識的傳授,輕視師范生進入真實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在原本應該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師職前教育中,出現了教育理論占據統領地位,教育實踐被擠到邊緣位置的現象,即實踐弱化現象。
1課程設置過于偏重理論課程,輕視實踐課程
我國大多數師范院校現行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總體上以理論課程為主,理論課程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所占的學分和課時比重比較大;實踐課程門類較少,學分和課時比重較小。我國本科層次教師教育課程中設置的實踐課程,包括軍事技能、社會實踐、公益勞動、教育實習(含見習)、畢業論文(設計)共五門,這些課程的課時總量約在13-49周左右,學分總計約12-34個學分,所占學分比例為11.3%-14.6%。[1]顯然,在整個教師教育課程中,實踐課程明顯不足。從凸顯師范性的教育專業課程來看,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比較注重設置教育理論課,這些課程往往數量多,范圍廣,所占課時和學分較多。而具有實踐性的教育方法與技能課并不多,范圍窄,所占課時和學分較少。有研究表明,在30所院校本科層次的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教育學類、心理學類、普通教學論與學科教學論、信息技術類等教育理論必修課程,此外還設置了一些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課程,如“微格教學”、“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師書法”、“教師口語”、“班級管理與實踐”等,但是設置這類課程的培養方案的比例不高。[2]再以充分體現教師職前教育實踐性的教育實踐課程來說,我國師范院校課程計劃中一般規定教育實習時間為6—8周,教育見習時間沒有明確規定,各校教育見習時間長短不一,有不少學校甚至沒有規定教育見習。而在美國的本科水平師資培養中,師范生的教育實習時間約為15周左右,每個學期都會安排類似教育見習,總共150學時。英國教師教育規定師范生一、二年級時,每周半天到中小學見習;三、四年級時進行一次集中頂崗實習;初等教師的實習時間在18周以上;中等教師實習時間在32周以上。[3]與他們相比,我國教師職前教育的教育實踐時間確實較短,可見教師職前教育中教育實踐課程設置的薄弱。
2教育實踐課程實施的形式化傾向突出
在我國師范院校教育實踐課程的實施中,雖然每個師范院校都在按照培養方案的規定有計劃地組織師范生到中小學進行教育實習,但是教育實習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時間短———實習往往只有幾個月時間,真正的實地活動時間更少得可憐;范圍窄———往往只集中于課堂教學,不涉及教師職業的其他活動;介入淺———實習生接觸到的情境與真實的學校教育情境存在差異,實地經歷并不充分、完整;缺少視導———大學幾乎完全放棄了對實習生的視導,而與實習學校松散的關系又使得實習學校缺少有效視導的動力和能力。[4]這些問題致使教育實習實際上被形式主義所制,表面化、形式化的色彩明顯,教育實習的實際效果較為低下,教育實習應有的功能無法實現。另一方面,教育見習在實施中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形式化傾向。教育見習前一般不重視進行見習動員和制定詳細周密的見習計劃等準備工作;教育見習過程中,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的考勤與紀律方面的管理,缺少對學生見習活動全面細致的指導;教育見習結束后往往對教育見習的效果如何,教育見習中存在什么問題,如何加以改進等不進行深入分析總結。
二教師職前教育中實踐弱化現象的原因
1對職前教育實踐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
重視實踐課程的開設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特點。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都非常重視實踐課程的設置,把教育實踐視為是幫助師范生了解教育事業和教師職業,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培養教育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合格教師的必然之路。因此,在他們的課程開發和管理中,大大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賦予實踐課程足夠的學分和課時,并且設法保證實踐課程的有效實施。可以說,正是基于對教育實踐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他們的課程開發和管理者堅定地相信,教育實踐是培養未來教師的一條有效途徑,職前教師教育必須立足教育實踐,利用教育實踐,在教育實踐中促進師范生的專業成長。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教師教育課程開發和管理者對職前教師實踐學習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在課程設置中沒有給予實踐課程應有的地位,在課程管理中也沒有給予實踐課程充分的支持,從而導致了教師職前教育中的實踐課程設置的不足和實踐課程實施效果的低下。
2教師職前教育評價體系存在偏差
教育評價具有導向、診斷、改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運行。我國當前教師職前教育評價體系并不十分完善,還存在一些問題,對職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產生了消極影響。一是在師范生的學業成就評價方面,評價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主要考查學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對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考察比較輕視;評價形式以書面形式的紙筆考試為主,較少采用口試、實踐操作性考試等形式。二是在教育實踐課程評價中,存在流于形式、比較隨意、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等問題。[5]師范生的教育實習評價通常由指導教師這一單一主體來實施,師范生沒有資格參與評價;由于缺少具體的評價標準,指導教師在評價時主觀隨意性較大;為了方便,指導教師一般只是采用分數或等級的形式來評定師范生的實習表現,而且往往注重終結性評價,僅僅以評價來鑒定和區分學生。這些導致了教育評價的功能難以實現,使教育實踐課程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三教師職前教育中強化實踐的對策
1豐富實踐課程門類,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
在教師職前教育課程開發中,應該高度重視實踐課程的設置,切實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一是增加實踐課程門類。針對我國當前教師職前教育中實踐課程門類較少的情況,課程開發者應該從教師專業發展和師范生專業成長的需求出發,積極探索研究新的實踐課程,尤其是要研發新的教育實踐課程門類,構建一個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的教育實踐課程體系。二是增加實踐課程課時與學分。實踐課程的課時多少與學分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實踐課程的實施效果如何和實踐課程的功能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實現。對師范生而言,只有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教育實踐磨練,才能一點一滴地積累更多的實踐知識,才能一步一步地逐漸提高實踐能力,才能慢慢地陶冶濃厚的教育興趣。因此,一定要賦予實踐課程較多的學分,保證實踐課程有充足的課時,尤其是教育實踐課程的課時應該大幅度增加,至少延長至半年以上,讓師范生通過較長時間的身臨其境來真正理解教育和學會教學。
2加強教育實踐課程的管理
首先,遵循科學管理原理,做好計劃———執行———檢查———總結各環節的工作,特別是要重視對教育實踐計劃的執行情況的全程檢查,有效監控教育實踐過程,深入了解學生的教育實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避免形式化管理。其次,加大教育實踐課程的經費投入,給予實習基地學校充足的經費,與中小學真正建立互惠互利的長期深入合作關系。第三,建立指導教師激勵機制,通過提高待遇等措施來激勵指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使指導教師認真履行指導職責。
3完善教師職前教育評價體系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正是教師職前教育評價體系中的缺漏和偏差,將教師教育工作者引導到了錯誤的教育教學方向上。所以,改進和完善教師職前教育評價體系是當前教師職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第一,在師范生學業成就評價方面,應該重視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評價。在評價內容上,克服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的現象,增加能夠真正測量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題目;在評價形式上,走出單一的書面考試,增加實踐性考試的比重。通過建構注重教育實踐能力的評價體系,喚起教師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關注和重視,積極主動地培養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第二,在教育實踐課程評價方面,著重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制定明確具體、操作性強的教育實習評價標準,為教育實習評價提供統一的評價參照系,減少評價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改變單一的評價主體,形成指導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主體,實現自評價和他評價的有機結合,提高評價的客觀性;評價方法上注重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統一,充分發揮觀察、評語、檔案袋等的作用,促進評價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改變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的狀況,強調形成性評價,通過評價不斷了解和發現學生在教育實習中的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幫助師范生反思自身問題并加以改進,使其通過教育實習在專業素質上獲得更大提高。
參考文獻
[1][2]周鈞,唐義燕.我國本科層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1(7).
[3]高有華,汪建莉.專業化教師教育課程模式比較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10).
[4]王少非.教師職前教育改革:來自美國醫學教育的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05(3).
[5]周曉燕,聶麗霞.國際教師教育評價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