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1990年《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到2005年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頒布實施,對維護高校正常教學秩序和促進學生成才,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發展日新月異,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建設也需要與之同步發展。面對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缺失現象,明確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權力來源,對于完善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具有重大意義。
一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權力來源
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權力來源,傳統觀念認為,權力來自于國家法律法規、高校自主權以及其他特別權力關系的認定[1]。對于社會體系和學生,同樣作為管理制度的權力來源主體,卻被忽略。
1國家機器
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依據于《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并以《憲法》為基礎,通過法律授權,獲得其自身權力。具體來說,我國法律法規中,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在法律規定、行政法規和規章方面,都有法律效力保障。
《教育法》第三章第26條,第28條明確規定,學校應該“有組織機構和章程”,并且“學校按章程自主管理的權利”[2]。這是法律對于高校管理學生的明確授權。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相關規定更強化了國家機器對高校管理學生的放權。這種權力的傳遞,使得高校獲得同質權。
2社會體系
社會體系包含人口、自然環境和文化等基本構成要素。而人是符號化的動物,社會文化是人的構成基礎[3]。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生成及其修訂,社會文化一直被作為隱性依據。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二章規定,學生要“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第四章規定,學生“應當自覺遵守公民道德規范,自覺遵守學校管理制度,創造和維護文明、整潔、優美、安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等。這些規定內容,即行為規范、思想品德、道德規范等,在學生管理各階段均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變化。
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社會文化是權力來源主體之一,并且在相當程度上,起著不可估量的隱性強制力。社會體系獨立于高校之外,亦屬于外部法律監督主體。雖然它所進行的監督“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但對于高校學生管理,社會體系多有涉入,社會體系無疑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權力來源之一。
3高校法人
高校自主權包含辦學自主權和管理自主權。辦學自主權包含了高校自主決策并自主執行,自主發展并自主約束等方面權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充當了法人角色,因此也享有獨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4]。1986年,國務院頒發的《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將高等學校管理權限擴大到招生、專業、科研等8個方面。1998年《高等教育法》對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作了進一步的明確,標志著高校在學生管理制度中,具備了自主權,具有行政效力。
4高校學生
按照??聶嗔碚?,“權力是一種不同勢力之間的關系,或者說,一切勢力之間的關系皆為權力關系”,“勢力從來就不是一元性的,究其本質,不同勢力相互依存,從而,任何勢力本身就是一種關系”[5]。權力是實施過程中,被壓制對象也必然產生抵抗,從而成為權力主體之一。管理過程即權力的實施過程,學生處于管理鏈的終端,從而在抵抗和自我形式塑造方面,也由于權力的生產性,成為權利主體之一。
二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缺失現狀
1法制理念缺乏,局部管理制度依法缺位
我國法治以人為本,保證“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6]。這是我國法制的根本精神理念,貫穿于我國整套法制體系中。所有司法實踐都應該體現法治理念,所有懲罰都理應有法制條例依據。如果法律法規出現空白便無法可依。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依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教育單行法律。這些法規對于高校學生管理,仍然不能滿足需要。有學者指出,由于教育單行法律在解決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糾紛中并未發揮明顯作用,兼之2005年的新《規定》對于學生權益也不夠具體,所以需要制定出統一的《學生法》,以明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7]。高校學生權力救濟制度也不完善。新《規定》的頒發,規范了學生權力制度,如新《規定》明確了學生具有申訴權,然而執行性規定仍顯得極其模糊,也就必然導致在學生權益維護過程中出現諸多困難。
2公權異化,私權缺失
公權是指以維護公益為目的的公團體及其責任人在職務上的權力。它是以國家機器為權力主體,服務于社會私權。而私權則是指公民、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所擁有的權利。私權是公權的源泉,公權是私權的保障,公權與私權的權力主體不同,公權權力主體是國家機器,私權的權力主體則是社會體系。公權與私權的權力內容及其實現手段也不同。公權與私權應該是可以和諧共處、相互調和的。然而在現實中,公權發生異化,私權被壓制。
3自主管理權膨脹,獨立過度
高校自主管理權是通過國家法律機制賦予的,包含辦學自主權和管理權,具有獨立性和強制力。在我國法治體系內,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理應遵從國家法制,不得與國家法律相抵觸。在國家法律法規空白處,高校不可擅自使用決定權。但是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是通過自上而下起草和討論決定,而作為管理對象的學生,極少參與其中。這種公共產品的私自制作過程,顯然不符合立法的法理。
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法律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規定,只有宏觀指示,直接指導作用較弱。高校對學生進行管理時,直接依據來自學校自制的學生管理制度。這就導致法律指導與學校自主管理兩元化,從而造就學校自主權放大。如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對于學生涉嫌違規行為,在找不到嚴格懲罰依據的情況下,便采取自主裁決。
4學生權力受壓迫,權益流失
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體系內,學生身份性質被定義為“被教育和被管理對象”,而且針對高校管理方,面對公權天然優勢,學生只是利用權利爭取權益,顯得很弱勢。對于自身權力,則一直不被國家教育機關及其高校注視,備受忽略。筆者認為作為高校學生管理的管理對象,仍舊具有不可忽視的權力。這種權力作為學生權益的重要維護工具,理應受到重視,然而依照目前形勢,學生權力仍舊只停留于書面及部分研究者的理論中,在現實管理過程中,學生權力備受壓迫。
高校學生具有諸多權利,如受教育權、參加教育活動并使用教學資源權、選擇權(自主選擇學校及專業、自主選擇課程、自由選擇課堂和教師、教育形式權等)、知情權、獎貸助學等教育福利權、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權、人格權、結社權、平等對待權、公正評價權、監督權、就業權等[8]。然而這些權利內容,卻并未得到切實保障。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對學生權利的侵害屢見不鮮,目前對學生權利侵犯集中于如下幾個方面:取消學生學籍,對學生受教育權造成侵害;無視學生隱私,侵犯學生人格權;自主亂收費,對學生財產權造成侵犯;在高校與學生發生法律糾紛時,對學生陳述權、申訴權和申辯權產生侵犯。以上種種權利的侵犯行為致使學生權力遭受壓迫,學生權益流失嚴重。
三完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對策
1健全法制,有法可依
中共十五大提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即依法治國。對于教育來說,就是依法治教,要求“教育機構在進行教育管理活動時權利的來源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權利的行使要合法”[9]。
法制的健全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法制建設中,首先應該樹立法治理念,保證“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并轉變學生管理制度理念,從高校管理權力本位向學生權利本位邁進。法治理念和制度理念的確立,也能保證法制的進步。其次,對于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建設,不僅要完善制度體系構建,而且在程序性規定,及其管理制度的實施明細方面,都應該有確實的規定。有法可依才能司法必嚴。第三,在法律上,對高校學生權利,也應該有明確規定,并對學生自身各項權利的實現和維護,都予以具體法規落實。如當前高校學生具有公民權,受教育權,消費者權益等,而這些權利雖然被明確賦予,卻并未得到徹底的落實,對此應該完善法律救濟制度和法律責任制度。
2遵從社會契約,加強社會監督權
社會體系具有社會私權。這種權力是推進民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體系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權力體系中的一環,其參與將會對高校學生管理起到良好督導作用。
加強社會監督權,首先應該在法律上賦予社會監督權的地位,使社會能夠通過校外監督的方式,參與高校學生管理,維護社會公正。其次,社會監督一般通過公共媒體監督和家長監督。實施家長監督,可通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對于學生的行政處分,收費明細都該公開,并吸納家長建議。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建設中,也應該考慮家長的意見,多方面征求,實行民主式的制度構建。而對于媒體監督,則需要國家對于媒體獨立權和監督權予以肯定,并以法律形式落實。對于高校在學生管理中,出現的重大事件,都應該公開透明,并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的調查和報道。此外,社會文明建設也理應加強。
3規范高校自主管理權,權能行使適度
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權力來源多元,高校無疑成為最主要權力主體,掌握最大化的管理權能。法律時有缺失和空位,致使高校自主裁量權定位不十分清晰,從而在事實上放大了高校自主管理權。而且,高校行政化現象明顯,學術權與行政權分配不均,甚至形成學術權力行政化[10],在實施管理時,出現嚴重傾斜,實行行政權力重心轉移,堅持分權共享,建立完善的行政權力分立制衡體系實有必要。
另外,從學生管理制度權力來源來看,在整個權力體系中,所有權利參與者都處在博弈狀態,理應對每一方都進行約束和牽制。使得權利主體依法適度行使其權能,而不至于越界,造成混亂。針對當前高校自主管理權的現狀,完善學生管理法規,明確學校與學生的權力關系,準確定位高校權力角色性質,及其高校權責范圍,修補高校管理法制程序,都顯得尤為重要。
4以學生為本,切實保障學生權益
學生作為被管理者,,其權益也應受到尊重和保護。首先,作為大學生,應正確認識其自身權力。大學生具有受教育權,人身權、財產權、救濟權等基本權利,這些權利均受法律保護,屬于法定權利,任何個人與組織不得侵犯。而在事實中的管理過程中,高校享有對學生的管理權,即“為維護高等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依法享有的對本校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和約束的權力”[11]。這種自主管理權帶有公權性質,法律對于公權范疇并未明確規定,公權無意中便被放大,學生形成了實質上的弱勢地位,其自身權益的維護也顯得微弱[12]。
從管理自主權方的高校來講,明確高校的法律地位和自主管理權限,固然必要。從學生主體來講,需要多方參與,保障學生權力的實現,及其權益的尊重。首先應該以法律法規形式明確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從而對于各方自身定位均有清晰依據。其次,建立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制度,構建學生參與式管理模式,也是維護權益途徑之一。學生作為權力主體,參與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高校內部利益均衡,同時也是順應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發展需要。
總之,針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缺失現狀,從其權力來源(國家機器,社會體系,高校法人,學生)的各個主體進行探討,并針對各個權力主體自身的要求,進行規范性制度建設和修訂,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蔡世斌.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研究———以行政法學的有關理論為視角[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2] [4]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五號,1995年3月18日.
[3]卡西爾.人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 Deleuze Gilles.Foucau/t.Minneapolis:Univemity 0f Minnesota Press.1988.7
[6]江澤民在十六大上的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02.11.09
[7]馬抗美,鄭真江.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缺位與失范[J].北京教育(德育),2009(5).
[8]余君.大學生權利保護與高校依法管理學生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9]白元儒,許鵬奎,等.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建立與運行的法律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4(4).
[10]閻亞林.論我國高校學術權力行政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11]侯巍巍.論高校管理權與學生權益法律保護的衡平與博弈[J].茂名學院學報,2010(10).
[12]周阿紅.從保障學生權利的視角探究高校權利配置[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