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顯示:2011屆大學畢業生為608.2萬人,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2012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今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由此說明,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成為社會的焦點,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從學校角度來講,不僅是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檢驗,更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辦學質量、辦學效益的具體體現,是社會認同程度的反映,關系學校的前途與命運,特別是作為后起之秀的民辦高等教育。
隨著民辦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民辦高校畢業生規模也越來越大,全國每10名大學生中就有1名是民辦高校學生。因此,如何根據當前的畢業生就業形勢,結合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就業指導服務措施是我們急需研究的課題。
一民辦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囧況
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大。首先,高額的學費使民辦高校畢業生背負更多家庭期望和就業回報,就業預期過高是他們中間更加明顯、普遍存在的問題;其次,“民辦”二字總讓民辦高校畢業生多少有些自卑感,這些因素導致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心理承受更多壓力。
民辦院校畢業生社會認可度低。民辦高校錄取分數線不高,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社會上用人單位對其教育質量和學生素質存在疑慮,對民辦高校畢業生認可度處于弱勢,有的用人單位甚至聲明不聘用民辦學院畢業生。
民辦院校畢業生缺少優質的就業指導服務。民辦高校作為剛興起的新的社會力量的辦學形式,沒有歷史積淀,缺乏長期合作的就業實習單位,政府支持、指導和監督的力度相對公辦要弱。民辦高校在觀念指導、制度保障、措施實施及工作經驗等方面都和公辦學院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民辦高校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領導層普遍存在“重招生輕就業”的現象。許多民辦高校只能認識到辦學經費的投入、學校的辦學收益與招生規模的密切相關,沒有足夠的眼光意識到畢業生就業問題關系到民辦高校發展前景,以致忽視、淡化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教育者思想上仍然存在“重教學科研輕就業”的現象。民辦高校相當一部分老師認為他們的工作任務就是教學、科研及其管理工作,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取決于社會大環境,是政府、國家、社會的責任,甚至把就業指導工作歸咎到只是就業指導中心應做的工作,與其他工作人員和教師沒有關系。
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很難讓大學生在畢業時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前景。民辦高校將市場機制引入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思想準備不充分,在密切關注市場,研究市場需求,根據掌握市場需求行情,設置調整專業結構,進行課程改造創新上有待提高。
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存在問題,影響和制約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民辦高校如何更有效的指導畢業生就業,以提高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任重道遠。
三有針對性地加強民辦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措施
決策層要高度重視。把就業工作放到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充分認識到畢業生就業工作直接關系到畢業生和高校本身的生存與發展。就業指導工作不僅發揮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指導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就業中的實際問題、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而且會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管理能力上。畢業生就業工作還發揮對社會的窗口作用、連接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紐帶及橋梁作用、社會對人才評價的反饋作用,這些作用將積極地促進學院招生、教學等方面的改革,培養民辦高校的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民辦高校理應從提高辦學水平、辦學效益,提升學校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長遠出發,把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提高辦學效益,形成學校品牌,實現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打造一支穩定的、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隊伍。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就業指導、高質量的就業服務,為畢業生掃清就業過程中的技術障礙和心理障礙,需要培養建立一支既熟悉畢業生就業政策,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捕捉應用信息的能力,又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較強的創新精神的穩定的、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這將是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關鍵。民辦高校人員流動性較大,且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多身兼數職,因此,民辦院校在考慮辦學效益的同時應特別關注職業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職業發展。一要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強化業務培訓,開展專題研討等方法促進就業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的提升。二要尊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承認就業工作的勞動價值、享受應有的地位以及相應的待遇,增強就業隊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創新指導工作模式、明確就業工作服務目標、強化服務措施。就業指導是一個系統性的教育工程,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就業指導可以分為確立職業理想———提高素質———強化角色意識幾個相互補充的階段,需要全程指導、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兼有側重。
第一,確立職業理想階段,解決“我想干什么”的問題。在新生入學起,向學生介紹所學專業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后的就業方向、就業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專業教育,專業思想的建立、專業發展的認識,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們對前途的迷茫感,找到正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和奮斗方向,合理規劃大學生活、學習和實踐,能激起對所學專業的學習欲望,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為將來的就業競爭創造條件。第二,提高職業素質階段,解決“我該怎么辦”和將來“我能干什么”的問題。這一階段的就業指導應該結合現代職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引導學生努力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鍛煉能力,提高素質。主要是引導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軟件”,為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職業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實踐運用、轉變角色階段,解決“怎么干”的問題。此階段的就業指導服務主要任務是訓練職業禮儀、職業道德等素養的培養教育,引導教育畢業生怎樣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樣完成好第一項任務,怎樣處理好與領導、同事、同行的關系;教育他們面對困難要充滿信心,面對挫折要意志堅強,面對批評要正確對待,面對贊揚要化作激勵,從而更快地適應社會,盡快地實現角色轉換。
營造就業指導工作的全局化氛圍。(1)為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業指導與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滲透到日常思想教育中,以就業指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培養畢業生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密切合作的團隊精神,勤奮務實、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2)堅持就業指導與專業建設相結合。在知識經濟時代,嫻熟的專業技能,合理科學的知識結構,是適應社會需要,順利就業的客觀要求。也是就業的基礎。一個學生能否就業,與其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情況密切相關;民辦高校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設置專業,調整培養目標,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要不斷優化課程結構,修訂和完善教學計劃;加強學科建設,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塑造出能夠適應社會變革的人才,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就業指導應該結合現代職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以促進學生成才為主線,避免畢業生在進入實際工作崗位后,出現所學專業技能與崗位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引導學生努力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3)就業指導服務與激勵評價體系相結合,形成了就業壓力反饋機制。就業壓力不只是局限于就業指導一個部門,要建立起一個把就業壓力轉化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動力的直接信息通道,給教學管理者和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推動。建立用人單位需求反饋機制,使教學部門密切關注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各種需要及變化情況,使社會需求直接傳導給人才培養者,增強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培養受社會歡迎的人才。形成了責任驅動機制,有利于民辦高校主動、有目的、系統全面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保障就業質量。
總之,民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增強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措施方法,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申永東,劉冰.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程[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黃昌建,等.高校全程就業指導模式構建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3]韋琨.輔導員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J].河南教育,2009(10).
[4]劉旭,張海亮.淺談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J].科技信息,2009(29).
[5]金國雄,于娜娜.大學生學業規劃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08(18).
[6]秦茂森,馮磊,張慶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策略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
[7]盧曉中.高等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李洪雄,朱廷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