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最高層次,擔負著發展國家經濟、提高科技水平的重任。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所培養的研究生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如何轉變研究生教育觀念、激發研究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以滿足當代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需要是當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問題。
一當前我國研究生創新教育現狀
1課程設置存在局限,缺少實踐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在教學形式上,大多仍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導師對學生知識灌輸多、思維啟發少,研究生習慣于接受、掌握現成的知識,缺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創新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嚴重阻礙研究生創新思維的開發。要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把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科研創造力,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加強高水平的實踐環節。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的重理論知識講授、輕科研實踐能力培養的影響,加之近幾年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快速增長,現有的配套教學資源及實驗設備嚴重不足,研究生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訓練,導致科研動手能力比較差。[1]
2導師隊伍質量有待提高
近幾年,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很快,經過多年的急速擴招,在校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但研究生導師的規模卻沒有得到同步增長,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有數據統計,有些學校的生師比甚至達到了15:1。在這種情況下,導師既要完成教學工作量,又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務,甚至有些導師還兼有行政或社會職務,要對門下的眾多研究生進行具體指導,就顯得力不從心,結果出現“導師不導”或托給課題組的老師“代導”,甚至出現同門高年級帶低年級、博士生帶碩士生等嚴重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現象;近幾年,很多高校為滿足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降低了導師的遴選標準,致使一些按以前的標準根本不具備研究生培養能力的教師成為導師。這些導師無法給研究生較高水平的理論及科研技術指導,不能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研究生創新能力低
我國以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而聞名世界,但崇尚權威的傳統阻礙了整個民族創新精神的培養,從我國傳統的科舉制度沿襲下來的“應試教育”對我國當代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產生很大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都是以傳授現有知識為主,忽視了對研究生基本實驗技能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研究生習慣于接受權威的傳統文化,注重對零散知識點的學習,卻不能把握各知識點的橫向關系及內在聯系。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嚴重制約了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現為: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的論文數量偏少;科研實踐參與度低,原創性科研成果少。
二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1改革教學模式
第一,改革教學方法。要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須使他們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這就要突破傳統的以繼承為中心的思維定勢,積極探索研究生教學的新方法,增設跨學科課程,變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實行“通專”結合,按照“科學、規范、拓寬”的原則來優化研究生課程體系,注重研究生寬廣的基礎知識及各學科前沿知識的學習。其次,改革教學方式,突出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鼓勵研究生標新立異,打破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構建平等、交流的師生關系,實施“啟發式”教學,通過開展討論式、辯論式、演講式、案例式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在教學中還應注意以人為本,重視研究生的個性培養,因材施教,建立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創造研究生個性化發展的空間。
第二,改革研究生教學評價體系。研究生教學評價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實施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是以考試成績及發表論文的數量作為主要依據,忽略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生習慣于靠死記硬背在考試中得高分及拼湊文章發表來獲得較高的教學評價,而在面對實際科研問題時卻表現得無所適從。這與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嚴重不符,因此有必要對原有的研究生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改變以考試分數的高低、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評價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推行能夠充分體現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估內容、方法,比如通過撰寫讀書報告、發表學術論文,參與科研項目、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對研究生予以綜合評價,構建多元化考評體系。[2]
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導師素質
導師隊伍是保證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導師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將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能力強的導師隊伍是培養創新型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加強導師制度建設。導師遴選過程中要注重對導師思想品德、學術道德等方面的考察;廢除“導師終身制”,定期對導師進行中期考核。導師的思想品德、科研水平和學術道德進行監督,確保導師走在科研領域的前沿,保持科研的敏感性和創新能力;實行導師組制度。一個導師的能力再高,也有自己的缺陷,由不同學術背景、相關學科領域的校內外的導師組成導師組,集體指導研究生,可以使研究生能夠博采眾長,開闊學術視野,活躍創新思維,還能使青年導師有機會向資歷較長的導師學習,發揮“傳、幫、帶、導”的作用。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時間,杜絕導師因教學、科研及社會活動任務繁重而忽視對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以高度的責任心推動研究生創新教育。[3]再次,提供平臺加強導師的繼續教育。鼓勵導師去國外、校外進修,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外、校外專家來校講座。通過繼續教育,幫助導師提升自身創新能力。
3采取多種措施激勵研究生創新科研活動
第一,加強研究生的學術交流。自由、民主的學術交流是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學術交流中要允許不同流派的思想并存,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同學術觀點的相互碰撞有利于激發創新靈感,通過學術交流,不僅能夠使研究生及時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科研動態,而且能夠開闊眼界,了解其他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優化研究生的學科知識結構,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不斷擴展研究生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激發研究生的創新靈感,調動他們的創新積極性;通過學術交流,可以加深導師與研究生、研究生與研究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研究生溝通能力及團隊精神的培養。學校要多組織一些學術會議或講座,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及企業科研人員作學術報告;也可以定期組織導師與研究生之間學術沙龍活動;帶領研究生外出參加研討會、學術報告。利用課余時間或假期,組織研究生到企業或各類科研機構實踐調研;選拔優秀研究生去國外進修、培訓或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加強研究生與國際同行間的橫向交流。
第二,建立學位論文風險選題保障機制。為能夠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目前我國的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大多是根據自己已掌握的數據資料來定,求穩不求新,只要求能夠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其創新性得不到保障。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嘗試建立學位論文的風險選題保障機制,允許課題失敗。對于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風險性選題,只需闡述研究過程,重點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并提出后續的研究方案,這對后來的研究者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可以少走彎路。未達到預期目標的選題也可以體現出從事科研工作者的能力與水平,失敗的課題也允許申請學位,此機制解除了那些選擇帶有風險性學位論文選題的研究生的后顧之憂。[4]
第三,設立研究生創新教育專項基金資助研究生開展實踐創新活動。目前對我國研究生所取得的創新成果的獎勵只是象征性的數額不高的獎學金和一張榮譽證書。而為取得這些成果研究生往往承擔了很大的風險,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給予的獎勵與獲得的成果嚴重不成正比,降低了研究生的創新激情,阻礙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5]學校應加大對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投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研究生及團隊進行創新性課題申報,努力建設在科研實踐中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模式,真正把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變為既出創新型人才,又出創新性成果的過程;對取得創新性成果的研究生及其研究團隊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推薦且資助其參加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以進一步拓寬學術視野,增強其創新能力;同時,為激勵導師對培養研究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積極性,實行對所指導的研究生取得的科研創新成果級別相匹配的指導教師獎勵制度。
第四,建立校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參加科研實踐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與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校外科研機構擁有大量的科研項目,先進的實驗設備、充足的研究經費,能為研究生創新培養提供比較優越的科研實踐平臺,彌補高校科研條件的不足;而且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工作人員長期在工作科研第一線,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運用科研實踐中的典型案例作為教學素材來指導研究生,豐富了研究生的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
研究生創新教育不僅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與配合,而且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打破傳統守舊教育觀念的束縛,通過深化創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營造寬松和諧的創新氛圍、建立創新教育激勵機制及開拓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多種措施共同努力將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把研究生培養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為我國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到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學榮,羅小玲.我國研究生創新教育的現狀和改革對策[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9):15-17.
[2]白仲航,張潔,趙東磊,等.實施研究生創新教育途徑的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09(1):94-95.
[3]閻威,吳萍,陳改清.關于我國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思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4):241-243.
[4]史國華,居學海.研究生創新教育的現狀[J].高等理科教育,2008(4):126-128.
[5]李思嫚.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