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現階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明確要求,勾畫了宏偉藍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三農”工作,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綱領性文件[1]。新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保持了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農牧民增收有了新突破,現代農業初露端倪。在此新形勢下,新疆農業大學作為高等農業院校,要更好地發揮自己在科教興農中的作用,為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就必須了解新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及要求,探討如何應對新的挑戰。
一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新疆農業大學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當前新疆在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許多過去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和十分難得的新機遇。目前新疆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二三產業的比重有所提高,“十一五”期間全疆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183元,截止2010年人均純收入已達3390元,各地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率提高到36%。新疆共建成大中型水庫8座,加固病險水庫81座,新增灌溉面積26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000余萬畝,解決了250萬人飲水困難問題。新改建農村公路1.75萬公里,實施抗震安居、牧民定居、農村沼氣、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民心工程”。在中央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以來,新疆各地州分別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擬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步規劃,為今后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工作明確了目標和方向。所有這些主客觀有利現狀都表明,新疆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需抓住新機遇,加大推進力度,新農村建設在“十一五”時期就一定要取得較大進展。
(二)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新疆農業大學的要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和《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提出,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推進棉花、糧食、特色林果和畜產品四大基地建設,這為新疆農業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新疆農業大學所具有的三項職能(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賦予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1要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培養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新疆農村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只能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道路。新疆是多民族混雜居住的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和歷史問題造成農牧民綜合素質較低,農牧民的培訓跟不上,農牧區特色種養專業技能人才緊缺,勞動與就業能力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不強,適應市場的增收致富能力弱,有的基層干部和少數群眾觀念落 后,還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新疆農業大學作為新疆的重點農業高等院校對新疆農業人才的培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具有培養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的使命感。
2充分發揮科研職能,加強科技創新
科學研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以經濟發展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的時代,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是智力競爭。新疆農業在生產力發展階段上從總體上說還未改變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要想有大的發展必須靠技術革命,必須大力依靠科技創新。
3強化高校服務于社會的職能
在社會服務中培養人才、搞好科學研究是多年來農業院校辦學行之有效的方法。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就是要擔當培育先進生產力,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從事的科研、教學工作,既是傳播科學,又是發展和提高科學;我們培養人才,也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些歸根結底是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力,最終促進社會發展,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疆農業大學在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
在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新疆農業大學發揮著重要作用。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新疆農業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三大職能,而在新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這三大職能都是十分需要的[2]。新疆農業大學也正是通過此三大職能在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一)人才培養方面
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區,2010年統計表明,新疆擁有人口2181萬,其中少數民族為1306萬人,占總人口數的59.9%;農村人口為1268.8萬人,占總人口數的65.7%。多年來,新疆農業大學立足新疆,服務“三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自建校以來共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約10余萬人,為新疆的建設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主要表現為:
1畢業生受社會歡迎程度高
目前,新疆縣級以上農業技術干部中約六成師出農大,他們終年奮戰在農業生產、管理和科研第一線,擔負著發展新疆農村經濟,推廣農業技術,帶動各族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歷史重任。用人單位普遍反映,農大畢業生“基礎扎實、能吃苦、肯鉆研、重實踐”,對畢業生總體素質滿意率高達97.1%,對專業知識水平滿意率達83%,對實際工作能力滿意率達到86.9%。
2畢業生社會貢獻大
60年來,學校走出了2位院士,10萬余名畢業生遍布天山南北,各行各業,其中大量優秀畢業生在自治區地州縣擔任技術骨干和行政領導,成為新疆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截至2010年12月,學校在校生人數達到18517人,其中全日制本(專)科生14436人,研究生183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893人,專業學位研究生820人,博士研究生121人),成教生1241人,留學生205人。
3少數民族教師培養力度強
學校現在主講教師隊伍中,少數民族教師占34.8%。學校在安排外出進修與深造時,向少數民族教師傾斜,有48.3%少數民族教師由學校送出進修與學習,其中出國進修學習的占8.5%。
(二)科學研究方面
“十一五”以來,學校承擔國家和省部級各類縱向科研項目280項,其中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等2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8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95項,自治區廳局級項目105項,到位總經費1.1億元。獲得科技成果獎2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8項,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三等獎3項;農作物品種審定6個;專利授權19項;登記計算機軟件著作權7件;發表科研論文4900篇,其中SCI收錄180篇。學校在河流泥沙處理技術、干旱區節水技術、作物新品種選育、特色林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馬產業開發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服務“三農”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三)服務社會方面
新疆農業大學樹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意識,充分發揮和利用與周邊農村地區的地緣優勢、情感優勢、智力優勢,立足本地,拓寬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和農村發展應重點抓好的相關領域,積極創造條件,整合資源、挖掘潛力,為這些領域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帶動和幫助農村地區快速發展。
1實施“鄉村領路人工程”
我校與呼圖壁縣聯合啟動了“鄉村領路人工程”,培養村級后備干部,畢業的第一批學員48人中有38人在村干部崗位上工作,使用率近80%,群眾反映良好。目前,米泉、鄯善等地也已和我校合作實施了“鄉村領路人工程”。同時,為博樂、霍城、巴州、昌吉等地的農牧民開展了種植業、養殖業、法律與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增強了他們致富的本領。
2堅持不懈做好技術扶貧工作
按照自治區的統一安排,我校自2002年承擔了伊吾縣對口扶貧工作。經多年努力,通過我校老師親自傳、幫、帶,該鄉的養雞業、野山杏及哈密瓜栽培的經濟效益有了顯著的提高,經測算,2004年全鄉人均收入比2003年提高了413元,2005年人均收入又增加了400元,表明我校的科技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3提供政策和技術咨詢
我們積極為各級政府出謀劃策,陳彤教授主持的“新疆特色農業發展十五計劃”被自治區發改委采用,列入自治區專項規劃。另一方面,我們強化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我校圍繞現代農業建設,結合農時季節需求,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開展靈活多樣、不同形式的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促進科學種田、科學養殖。
三新疆農業大學強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作用的措施
(一)與政府建立良性互動關系
為了充分發揮新疆農業大學在新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必須建立起政府與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政府在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自己作為舉辦者的特殊作用,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出發,在學科布局、專業設置、科學研究項目設立等方面,對學校進行宏觀調控和指導;同時應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對學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設立專項支持基金,鼓勵學校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貢獻。另一方面,學校也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學校只有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拓展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并從服務社會、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三方面做出較大的戰略調整。
(二)加強科技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新疆農業大學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所作為,就要發揮好知識傳授、知識創新和知識傳播的功能?!爸R傳授”就是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知識創新”就是要多出科技成果,創造新的知識;“知識傳播”就是發揮學校的指示輻射作用,為億萬農民群眾服務[3]。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速度,決定著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對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已成為農業高校的神圣使命。具體措施:(1)采取定向方式培訓。以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分配為組織原則,培養農村基層骨干和農民,“以點帶面”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2)規范“新農村建設培訓課程證書”制度。由農業廳統一管理、農業高校頒發“培訓證書”。證書獲得者必須按教學大綱所規定課程學時學習,通過相關專業的理論考評后,再經一個生產周期的實踐操作,使其生產經營水平明顯高于當地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3)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利用城鎮教育的資源優勢,實行城鄉聯合辦學或在鄉鎮辦分校的辦法,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具體辦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應根據“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安排。(4)充分利用科教電影、電視、有線廣播、黑板報、實用科技手冊、短期培訓班等手段,向農民傳播技術信息、提供技術資料、進行技術培訓,增強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三)充分激發廣大教科人員為“三農”服務的積極性
新疆農業大學應大力鼓勵科教人員送科技、送教育下鄉,振興當地農村經濟。學校應由主管領導帶頭,按照學科、專業成立多個“科教興農”小組,組織科教人員定期下鄉,幫助各級政府成立農業技術專業協會。同時,學校在職稱評定、課題立項等方面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有所傾斜,從而調動廣大教科人員為“三農”服務的積極性,在全校營造一個良好的“科教興農”的氛圍。
(四)加強科研合作,完善科研體系
新疆農業大學可與農村基層的技術人員和地方農科所科技人員合作共同承擔課題,共同攻關,還可通過校、縣(市)合作、校企合作等開展科研活動,逐步形成高等農業院校特有的科研體系。這既可借助社會上的科研力量,促進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還可以通過已形成的科研網絡,擴大社會影響,為學校的整個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五)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
第一,農業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要與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相結合。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即應向商品化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商品化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如果超越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的收入水平有償推行農業科技成果,必然會受到農民的冷遇,甚至不同程度的抵制。第二,通過技術開發、技術承包、技術服務和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等形式促進農業科技與生產過程的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第三,大力支持各種農業推廣組織的發展,支持農業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專業戶和農民的科技文化活動,要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組織和開展多形式、多內容的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接受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岳文斌.論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在知識化農業中的作用[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李友生,陳學友,龔龍英,等.農業高校在農村小康建設中的作用初探[J].中國農業教育,2004(6).
[3]辛艷偉,藺銀鼎.淺談農業高校參與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途徑與方式[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