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走“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和工學結合”的辦學之路,已成為職業學校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幾年來,中央政府積極倡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的職業教育方針,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推動產教研結合、工學結合的深入開展。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教育部于2010年11月印發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提出“堅持育人為本,以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和工學結合為改革方向……著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1-2]
教產結合,校企一體辦學,建設緊密型實訓基地,真正實現職業教育“學校辦專業、專業辦基地、基地產業化、專業基地一體化”,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教產合作、校企一體辦學的發展概況
從國外職業教育的情況看,發達國家十分注重職業教育與企業的教產合作,如:美國最有影響和最成功的“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國大學與企業聯合創辦“合作關系委員會”;被視為“德國經濟騰飛秘密武器”的“雙元制”教育;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模式;韓國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將“產學合作”法制化寫入《產業教育振興法》;英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日本的“企業教育”模式;新加坡借鑒德國“雙元制”而提出的“教學工廠”教學模式等。
從國內職業教育的情況看,深滬、江浙、京津、青島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涌現出一批全國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經過資源整合,使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緊密相連,走上了互補、互利、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軌道。如繼承歷史傳統、引領改革新潮、多種校企合作模式的“浙江道路”;行業舉辦、企業為主、工學結合、國家試驗區的“天津模式”;探索中國化“雙元制”道路的“沈陽經驗”;集團化發展、“訂單式”培養、深層次合作的“青島典型”;廣東被譽為我國職業教育成功典型的深圳“寶安模式”;齊齊哈爾職業學院“校辦企業”……各地經驗異彩紛呈。
二校企一體辦學存在的問題
盡管校企一體辦學的開展呈現火熱景象,但是,職業學校由于在專業設置、招生就業、教學模式、師資建設、教學條件、教學管理等方面長期存在與市場需求脫軌、與企業要求不一致、辦學條件差、畢業生質量不高、就業不對口、學生學情素養差等諸多令人擔憂的現象。同時,企業方面在接納學生實習的能力上受到企業生產的影響,缺乏為學生提供實習教學的積極性,出現了合作中“校熱企冷”的現象。這些現象,無疑給我們實現校企一體辦學的熱情潑了一盆冷水。那么,這些現象的背后,原因何在?究其深層次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認識上,企業、職業院校、政府和社會對校企合作價值功能的認識,還存在著局部意識與全局意識、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許多企業和學校都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觀念。
第二,在政策上,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在具體落實上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有力的財政資金支持、嚴密的法律法規支撐、有效的激勵政策引導、權威的宏觀協調機制。這不僅影響到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潛在風險也難以掌控。
第三,在條件上,資金的不足、設備的匱乏、場地的限制以及企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差距,都制約了校企合作深入而全面的發展。
第四,在運行上,企業著重物質利益和經濟效益而產生了應付現象與短期行為,學校追求解決實習和就業問題而出現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義。
三關于校企合作,推進職業學校“緊密型實訓基地”建設的初步建議
當前,在職業教育實施校企合作的實踐中,我們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如何使校企雙方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約;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實深入到教學和科研領域,還缺乏具體的方案和監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受益,也缺乏具體的實施規則。針對以上三大難題,提出以下三方面思考和建議:
1緊密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支點:實訓基地建設應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目前,許多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仍然局限于學生實習、見習、推薦就業等方面,這種不緊密的合作關系的結果只能為學校提供一些不穩定的學生“就業基地”,實訓教學流于形式。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建設緊密型實訓基地的支點。實訓基地的建設,不能靠學校一廂情愿,關鍵在于如何調動企業參與實訓基地建設的積極性。當前,許多職業學校采取冠名班、訂單班,“引企入校”、“辦校進廠”等多種方法,積極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的校企一體辦學模式。這些方法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找到了能為地方企業提供服務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眾多地方企業能方便的找到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又安心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同時為企業提供經濟便利的高科技服務。校企雙方通過訂單培養、科研合作,共同培養進得來、出得去、用得上的人才,只有當雙方在合作中都獲得了好處,校企合作才能改變過去“一頭熱”的現狀,變成互利雙贏的行為。由企業提供訂單,利用學校的實驗室和師生為其進行生產活動,收益雙方分成。這樣的合作方式既為企業解決了難題,也使師生在實踐中提高了技能。
2緊密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核心:學生與員工的對接,教學與生產的融合
職業學校辦學的目標是為企業培養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學生只有首先成為企業的“預備員工”,才能在學校真正實現由“學生”向“員工”角色的轉換。
當前,學校作為企業的“人才培養基地”,由于場地、設備不足等原因,校內基地實訓功能不夠,實訓項目與企業生產嚴重脫節,而企業作為學校“校外實訓基地”,缺乏教學功能,因此,如何使教學與生產融合對接,共育人才,是真正實現校企一體辦學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學校在專業建設上應加大“特色專業”建設的力度,按照其所對接的企業實現資金和場地專用,同時爭取企業的設備和技術的支持,使校內實訓教學場所按工廠化、車間式進行布局,教學車間一體化,使學生在真實或仿真的生產環境中熟悉本行業先進的設備、技術路線和生產工藝,提高技能,積累經驗,提高素質;另一方面,將部分課程帶到企業實訓基地,由雙方教師組織教學,從而實現教學與訓練、訓練與生產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技能培訓與頂崗實習過程進入良性循環的對接狀態。
3緊密型實訓基地建設的保障: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
政府統籌,多方參與,共建校企合作的“雙贏”機制,是實施校企一體辦學的根本保障,如何建立“雙贏”機制?
首先,要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制訂校企合作項目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合作指導思想、條件、制度、參與度、內容、形式、管理水平、工學效果、合作特色等方面,進行評價檢查,促進校企合作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學校要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積極尋求合作伙伴,積極開拓服務空間,要依托企業的專業技術背景,吸收最新的市場信息和專業動態,改變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及時調整和更新內容,引進企業一線人才和產學研項目,更好地進行專業改革和師資培訓;企業要借助學校良好的教育氛圍和教育模式,注入企業文化和工作過程,推廣企業認證制度,實現學校與企業文化的無縫接軌。
最后,校企雙方要在行業學會(協會)參與、就業資格準入制度的確立、校企股份制的合作模式、產學研項目和技術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從而實現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3-5]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7.
[2]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2010.11.
[3]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時代創新[J].職教通訊,2006(10).
[4]霍曉光.校企合作產學互動訂單培養[J].中國培訓,2006(2).
[5]丁金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