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教育是整個大學教育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大學生如何迅速融入大學生活,迅速明確自身定位對合理規劃整個大學生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目前大學新生教育的弊端
(一)新生教育實施時間短,缺乏可持續性
新生開學是各高校實施新生教育的集中時間段,新生教育的具體實施往往由各系開展,實施時間集中在軍訓期間,大多為一月甚至只有一個星期,整個新生教育的實施時間短,內容單一,軍訓結束后缺乏有效的關注和干預措施,不再有后續的教育措施,新生教育流于形式,無法達到新生教育的預期效果,不能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二)新生教育內容簡單,缺乏針對性
新生教育內容簡單、重復、缺乏實效性是新生教育的一大弊端。各系部制定新生教育內容很少能做到與時俱進,針對不同新生和不同時段開展針對性教育。新生教育的內容枯燥簡單,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新生需求。
(三)新生教育實施途徑窄,忽略個性
高校實施新生教育的載體單一,依賴于軍訓、講座等。在新生管理上則過分依賴教官和班級輔導員。載體的過分單一,專業教育不能有效融合、專業教師不能有效介入大幅度降低了新生教育的實效性和專業性,使新生教育成為簡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身體鍛煉,新生無法快速實現適應大學、合理定位和規劃。新生教育往往采用共性教育,忽略個性,用炒大鍋飯的方法進行新生教育,效果堪憂。
二大學新生教育的創新與實踐
針對目前新生教育實施時間短、內容簡單,缺乏針對性,實施途徑窄,缺乏有效中介且忽略個性教育等弊端,我院在新生教育上進行了系列大膽改革與嘗試,力爭將新生教育做實做穩,提高實效性,幫助大學新生盡早真正地融入大學。
(一)新生教育模塊化嵌入學科教育,實現可持續性
摒棄原有的新生教育方式,不再將新生教育與學科教育剝離,將新生教育分成不同的模塊嵌入到學科教育體系中。安排專門的課時,實行課程化管理,從而保證新生教育的可持續性。內容上融入各科目介紹、專業導論、心理調適等系列內容,針對不同專業制定不同的教程,內容豐富且具有針對性,印發專門的新生教育教材,確保新生教育實效性。
(二)豐富新生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的針對性
豐富新生教育內容,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新生適應大學,融入大學。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組織政治理論學習,引導大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開展大學生活內容的交流,引導新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解決生活中的困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開展專業學習方法的交流,引導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觀,形成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并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實習和專業拓展訓練;開展身心健康方式的交流,引導新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開展成才規劃內容的探討,引導新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學習,制定人生的規劃;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內容的交流,引導新生投身社團、學生會,提高人際交往和組織協調能力;開展科研學術活動的交流,引導新生參加學術研究和創新類競賽活動,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開展責任意識的交流,引導新生投入志愿者活動和公益事業,提高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開展大學生讀書的交流,引導新生閱讀經典名著,提升人文素養。
(三)豐富新生教育實施通道,重視個性教育
在新生教育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實踐,重視個性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效結合,確保共性和個性兼顧;在新生教育載體上,摒棄原先過分依賴講座、軍訓和教官、導員的做法,采取“朋輩教育”、導師制等一系列方式促使新生教育實效化。
1“1+N”新生關懷項目,朋輩督導
“1+N”新生關懷項目理念源自心理學中的“朋輩督導”,項目名稱中的“1”代表一名“關懷使者”,也代表一個團隊,即“1+N”使者團隊;“N”代表使者所服務的對象———若干名新生。項目意義在于在教育引導上,通過身邊人的實際行動來體現督促和借鑒意義。從學生群體層面上講,就是要求學子在自己的群體中有大愛精神,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與他人的行動達到一種“和諧共振”,以實踐來體現朋輩關懷。
學院實現“全過程跟蹤服務”,將“1+N”項目與“學生科研方案”、“道德實踐計劃”等系列方案進行有效對接,確保項目可持續性開展。通過“1+N”新生關懷項目,在保證新生教育的可持續性同時,實現了共性和個性教育的兼顧,通過關懷使者的工作,擯除了原先新生教育過度依賴輔導員的弊端,采用朋輩的積極引導,使新生在適應過程中更有共鳴感。而通過朋輩使者傳遞的積極信息也更有利于新生的接受,使新生教育更具實效性。
2導師制,導師引導
導師制的理念依存于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原則,學院為每班配備導師一名,導師與所指導的學生之間的關系相對穩定,原則上不予調整。導師一般由專業課老師擔任,以個人所具有的經驗學識、高尚的師德修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人格魅力,感召和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激勵和促進學生勤奮學習、追求卓越,德、智、體全面發展。
大一階段,導師通過介紹專業特點、發展前景、社會需求等情況,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指導學生明確專業學習的內容和方向,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計劃和發展計劃;大二階段,導師通過介紹專業課程結構及先修后續關系,引導學生正確選課,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強化合理的知識結構;大三階段,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方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習上有困難和不努力學習的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組織科研課題討論會,吸收學生充當科研助手,引導學生參與課題的選項、研究,科研論文的寫作;大四階段,引導學習成績突出和有特殊專長的學生學業拓展、考研等。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指導學生畢業課題的選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從專業角度指導學生考研與擇業。
通過導師制的實施,導師參與到學生工作中,使學生工作更具有實效性。導師制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以新生教育為切入口,幫助大一新生從入學就開始對專業學習有清晰的認知和規劃,導師深入學生教室和宿舍,每學期與被指導班級學生分別談心,每月召開主題班會兼顧了學生的共性和個性教育。導師參與學生管理也打破了學生工作與專業學習相割裂的僵局,導師制貫穿于大學四年,保證了新生教育的持續性,也將新生教育從過度依賴輔導員的困境中抽離。
(四)利用新媒體,擴大新生教育邊界
以往的新生教育采取講座等形式往往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使教育效果受限。嘗試利用新生所喜歡的新媒體,如微博、QQ、人人主頁等網絡形式進行專業交流、心理疏導等新生教育形式往往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大提升新生教育的實效性。輔導員、專業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不僅在心理上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也兼顧了隱私保護,更有利于師生有效溝通和交流。
三大學生新生教育實施的成效與思考
(一)創新教育方式的成效
采取“導師制”、“1+N”項目等新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專業老師和輔導員的力量,保證了新生教育的可持續性、專業性。導師及使者與學生的交流,發揮了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師制活動的開展增進了師生間交流與互動,有利于導師將“教書”、“育人”結合起來。導師直接參與學生活動的指導,提供給學生建設性意見同時也樹立了威信,增強了育人效果。
輔導員與導師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各自發揮所長,有效整合了資源。我院專業應用性都比較強,導師配備上充分考慮了這一點,選聘的導師的研究方向大部分和所帶班級的專業對口,從而能夠和學生形成更有效的交流,辦出我院特色。“導師制”、“1+N”項目等新的教育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的特殊情況進行輔導,滿足了同學們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兼顧個性與共性教育。
(二)創新新生教育的思考
1激發積極性,保障新生教育持續性
在新生教育中,新生與實施新生教育的導師、輔導員、使者的積極性是新生教育具有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鼓勵學生將正性體會進行分享,既有利于激發其他同學的積極性,也在側面肯定了“使者”和老師新生教育工作的成效,有利于激發新生教育參與者的積極性。學校采取激勵措施,對導師工作量進行課時核算,在職稱晉升、崗位聘任、進修提高、評選先進等方面對參與導師工作的老師予以優先考慮;對參與使者工作的學生進行義工時長核算,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在評獎評優、入黨等方面給予加分,激發和保護教師參與教育工作的積極性。
2制度約束,保障新生教育實效性
學院成立專門的新生教育領導小組,對新生教育及后續教育進行規劃和管理。對參與新生教育的導師和使者進行考核和監督,保證新生教育有效開展。每學期末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工作職責的履行、指導活動的數量和效果、所指導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的獲獎和論文發表等方面,通過導師和使者自評、學生測評進行考核。對不符合要求、不能積極履行導師和使者義務的老師或學生進行解聘,對工作表現優秀的進行獎勵,通過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保障新生教育工作的實效。
大學教育的起點在新生,職業生涯教育及習慣養成教育的起點也在新生。牢牢抓住這個矛盾,即是牢牢抓住了大學生教育的主陣地。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行之有效的大學新生教育,才能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大學、認識人生、樹立理想、實現目標,將來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