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眾多重要的使命:體現我國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辦學方向,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若不能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不能吸引學生參與,無論其意義多么宏大,承載的使命多么崇高,其價值最后都不能很好地得到實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渠道功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文章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內涵、影響因素、提升策略三個方面作點初步的探討。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及其構成
“吸引力”原本是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指“一定物體把別的物體、力量等引向自己的力量”。由于“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吸引力”從被吸引的一方看,也可認為是“一定物體靠近別的物體、力量的一種傾向”。比如“萬有引力”就是一種常見的吸引力。現在,這一概念被廣泛運用于管理學、心理學、傳播學、教育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等不同的學科中。盡管在各自的學科中“吸引力”的含義有細微的差別,但總體上大同小異,都是從物理學這一基本含義引申出來的。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所謂“吸引力”,是指“A把B引到自己這方面來的能力”;或者稱為“B靠近A的一種傾向”。如在管理學中,它指的是“組織、團隊對個體的吸引和保障”,或者叫“個體對組織、團隊的依附與追隨”。
結合上述定義,我們可以進一步解析出“吸引力”構成的五大要素。一是吸引力的主體A,它是吸引力的構建者與發出者;二是吸引力的客體B,它是吸引力要捕獲的對象與指向;三是吸引力內容(載體),A要吸引B,總是要有所憑借,或是小說中的情節、或是管理中的報酬,或是心理上的慰藉,或是傳播中信息,諸如此等,這種憑借依據,即是吸引力的內容;四是吸引力的方式,即吸引力所憑借的依據以哪種手段呈現在吸引對象面前,就像都是面食,你是做成饅頭,還是做成面條,抑或是其它東西;五是吸引力的環境,A吸引B的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中發生的,這種環境一方面是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人力加以修正。
“教學吸引力”是屬于教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是由“教學”與“吸引力”構成的合成詞。“教學”通常指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一切學習活動,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學吸引力”是“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學習活動的能力”;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學吸引力”是“學習中學生所感受到的渴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與行為傾向”。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公共課而面向所有的學生的開設。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在教師看來,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把大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情感、思想觀念等引導到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習上的能力”;在學生看來,是“自己的注意力、興趣、情感、思想觀念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活動所引導,渴望參與其中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與行為傾向”。它包括吸引力“主體”思政課教師、“客體”大學生、“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理論知識、“方式”教學方法手段、“環境”教學氛圍五大構成要素。
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從上述我們對教學吸引力的解析可見,教學吸引力產生于教學活動中。而教學是教師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面向特定的學生,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傳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活動。因此,一切與教學有關的因素都是影響教學吸引力的潛在原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設備、校風學風、教學管理、社會大環境等。從教學實踐看,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1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學吸引力的構造主體。不同的教師講相同的課程,受歡迎的程度不一定,也就是吸引力不一樣,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自身。其實,對教學內容的優化、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對教學氛圍的營造、吸引學生到課堂、讓學生關注授課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無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關鍵因素。
2學生自身
學生是教學吸引力的客體,或曰對象。同樣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教學吸引力的角度給出評價,有學生打99分,有學生認為不及格。這種巨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的學是教與學這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對矛盾中,教師的教對于學生的學來說是外因,若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重要性上的認識不足,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即使是最優秀的老師上課,也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不會感受到有多大的吸引力存在。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打造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
3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吸引力的中介。教師總是憑借一定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當前正在實施的2005方案共有四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些課程內容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內容的廣泛性,這四門課從一級學科來說,涉及到哲學、法學、政治學、中國史、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經濟等多個學科,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包羅萬象;二是內容的重復性,主要體現為與中學教材的重復比例較高;三是較強的理論性,教材內容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抽象,沒有豐富社會閱歷者讀來有脫離社會實際的感覺。這些都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
4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吸引力的主觀因素。它是老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一定教學任務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一整套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對于具體的一門課程的教學來說,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都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只有教學方法具有靈活多變性。教學方法的采用要密切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現有的環境條件,有選擇和創造性的加以應用。若教學方法運用得恰如其分,就會事倍功半,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否則,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5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教學吸引的客觀因素。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賴以開展的全部外在因素,這些因素可從不可的角度進行分類。常見的分類是把教學環境分為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每一種環境按性質可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思想課教學面臨的環境異常復雜,特別是社會環境的精神層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往往讓正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學生不真信,也就不會真學,吸引力也無從談起。
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策略
由上述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學生要端正學習動機,教學內容要改革,教學方法要創新,教學氛圍要優化。只有綜合考慮教學吸引力五大構成要素,結合具體教學實際提升短板,才能引起注意、激發興趣、滿足需要、獲得認同,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
1提升教師素質,以人格魅力俘獲學生心靈
教師是教學吸引力的構建主體,在增強教學吸引力中起著關鍵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真正抓住學生注意力,吸引學生,老師的人格魅力至關重要。所謂人格魅力,是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作為外化的吸引力,要靠內化素質來提升。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要提升四大素質。一是思想素質,要有高尚的品行,做到德高為師,從教者的品行是受教者觀摩和評價的對象,也是產生人際吸引力的前提;二是文化素質,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用真理的力量說服人,而知識是通往真理之路;三是業務素質,要有教書育人的專業技能,特別是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四是心理素質,要熱愛學生,具有親和力、責任感,獲得學生的尊重。
2端正學習動機,以切實有用滿足學生需求
學生是教學吸引力的對象,但在教學吸引力的提升中并不是一個被動的因素,而是一個積極的因素。只有學習動機端正了,才有學習的主動性,也才有學習的實際效果。學習動機,即為什么而學的問題。若只為學分而學,肯定感受不到什么吸引力;相反,為成長成才而學,不那么功利性,才能真心投入其中。端正學習動機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學生的自省,明確學習的目的。《大學》中說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目標明確,有所趨赴,才有端正的態度。二是教師要加以引導,用“有用”的知識吸引學生。只有把教學目標具體化為貼近學生生活與實際的知識,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有用,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滿足程度越大,教學吸引力越強。
3豐富教學內容,以簡潔生動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內容作為聯系教師與學生的中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根本,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單一、陳舊是學生不愿意聽課的主原因。因此,教師在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的過程中,要做到精而有用,化抽象為具體、化空泛為詳實。具體來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一是要體現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政治理論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但不論陷入“假”、“大”、“空”的說教,內容的真理性與科學性才能說服人,吸引人。二是要體現內容的時代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外形勢,與時俱進,把抽象的理論化為鮮活時代內容。三是要體現內容的針對性。加強針對性就要深入了解學生,在內容選擇上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學生解疑釋惑,排憂解難,讓學生覺得有用、適用。四是要體現內容的生動性。思想政治理論并不只有抽象的面孔,選取引人入勝的案例,使用富有哲理的話語,增強其生活品質,同樣也會讓其生動有趣。
4創新教學方法,以開放新穎引導學生參與
在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后,教學方法恰如其分的使用,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較少的時間、精力、物力的消耗,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的有機統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學方法的使用要突破“重教輕學”的傳統,重視學生的“學法”。為此,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問題,尋找答案。二是變封閉式課堂為開放式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僅局限于教室狹小的空間,不能局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而要走向廣泛的社會空間,讓學生身處社會之中去思考和領悟。三是變傳統教學手段為現代教育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才能在形式上得到網絡一代的認同,喚起他們的共鳴。
5優化學習環境,以輕松愉悅吸引學生注意
教學環境作為教學活動發生的時空,間接影響到教的狀態與學的狀態。端正的校風、濃厚的學風、豐富的教學資源、優美的物質環境會讓教學雙方樂教樂學。對個體來說,學習環境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卻是可以人為修正來優化的一種客觀存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優化學習環境要做以下幾點:一是要優化高校校園文化環境。要從物質上、精神上、制度上讓高校成為最吸引學生的場所,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校園、奮發向上的群體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各類科學文化知識。二是要優化學習資源。圖書館、校園網、學術講座等,都要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資源與素材,讓學生隨時隨地沐浴在知識的海洋中。三是要優化校外環境。校外環境即社會環境,盡管社會環境不是僅憑高校一已之力就能改變與優化的,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要充開展社會實踐,拓展實踐教學基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參與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參與中學。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楊德廣,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趙志軍,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何云峰,蘇令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學科發展研究[M] .合肥:黃山書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