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使之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研方向。因此,結合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學生的特點,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加強與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的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與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的必要性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所決定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求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去觀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由之路。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在理論指導下豐富實踐。社會實踐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理論教學目的的必要途徑,社會實踐教學具有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是由高校學生源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高校的生源復雜,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專業不同,文化知識素質不同。一方面,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初、高中學生缺乏理論抽象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難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難以解決學生自身或身邊存在的現實問題,教學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缺乏引導學生內化的環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等方面發揮作用,必須從實踐環節中尋找出路。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是由高校的培養目標所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規格是確定人才培養措施與途徑的基礎,是組織實施教學過程的依據。高等教育要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培養社會緊缺的專業型、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又要熟練掌握專業技術,不僅會動腦,更要能動手。為此,所有的高校課程都應進行教學模式的調整,引入實踐環節,加大實踐力度。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推廣以實踐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與消化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將正確的理論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升華為自覺的行動,形成較穩定的道德品質與思想素質,使教學真正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面臨的問題
當前,由于受思想認識、重視程度、授課時數、經費投入等因素的制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存在諸多問題。
實踐教學組織較難、效果不理想,課內教學實踐活動主要是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改變學生單純聽課的方式,采取課堂討論、演講、專題報告、案例教學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隨著近幾年的高校擴招,高校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受師資力量與教學設施不足的影響,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由原來的小班上課改為合班上課,有的合班人數達到百人以上,組織實踐活動如課堂討論或演講具有一定的難度,難以顧及到每個學生,也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操作難度大。課外教學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二者相互銜接,學生通過參與課外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很好地體驗到知與行的統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進行社會實踐,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很難實現。如果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某一課程放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并將學生實踐教學的成績作為考核的一部分計入總評,那么,學生的綜合成績只能在新學期開學兩周后才能得出,這樣就影響了固有的教學秩序。以社會為課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涉及校內、校外各個方面,沒有現成的教學大綱與指導教師,僅靠任課教師組織安排是難以勝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怎樣組織實施,依靠哪些人組織實施,這是許多高校都感到困惑的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教學效果評價難。目前,各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已經建立了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效果怎樣評價?如何處理好評估指標穩定性與實踐活動創新性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尚待深入研究。促使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因此,對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而不能是單方面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評價上,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傾向是以獲取知識為本位,過分看重在實踐教學中獲得多少知識,得出什么結論,而忽視對實踐方法與過程的指導,忽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以及實踐活動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另一種傾向是偏重結果,將實踐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如學生所撰寫的調查報告、社會實踐材料等作為評價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據,而忽視對學生認識水平、認識方法等的評價,更缺乏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價。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改進對策
基于以上,我們要充分認識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加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既是課程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必由之路。第一,領導的重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根本保證,是社會實踐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高校領導應從“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高度,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環節。第二,在教學管理上,凡根據課程內容安排的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等,均應列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計劃,要加強對社會實踐教學組織實施情況的檢查考核。第三,要整合學校教育資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合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僅靠政治課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調動、利用校內的教育力量與教學資源,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習、參觀考察等結合起來,與學校所在地區可供利用的社會教育資源結合起來,統盤考慮與設計,在此基礎上,編制統一的社會實踐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案,逐步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最后,在經費安排上,要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實際需要,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經費的投入,以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
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實踐教學形式內容決定形式,不同的教學內容應有不同的實踐活動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一種行為規范課程,特別需要認知性實踐活動,可以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與校園周圍社區狀況,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誠信狀況調查”、“班集體團結協作活動”等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在生活矛盾體中體驗生活,領悟思想道德倫理、原則與規范,找出自身差距,修煉品行。還可以選擇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組織學生到監獄參觀、考察,到法院旁聽,設置模擬法庭進行庭審模擬等,使大學生深入理解法理,受到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從而自覺地遵紀守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可以開展社會專題調查,走訪工廠、農村、考察家鄉或學校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等,加深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堅定大學生立志成才、報效國家的決心。
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規范化、制度化,必須建立與完善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必須建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及特點相符合、與當地教育資源相聯系的實踐教學基地。如許多高校與所在地去的監獄合作,建立了法律知識實踐教學基地;在所屬地的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建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實踐教學基地等。通過這些實踐基地的建設,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得以持續、穩定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