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訂單不斷、急速擴張,另一方面卻資不抵債、申請破產——卡梅隆創建的電影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困境透析
作為世界四大電影特效公司之一,Digital Domain Productions, Inc(簡稱DDP)能夠制造的“特殊效果”絕不僅僅是視覺上的。
2012年9月23日,這家曾以《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中的革命性特技鏡頭征服世界的公司,不再屬于“好萊塢”。來自中國的小馬奔騰和印度信實ADA 企業集團下屬的信實媒體(Reliance Mediaworks,夢工廠持股50%)以3020 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收購。
對這兩個新興市場的公司來說,這筆交易看上去太劃算了。DDP 是其母公司、電腦動畫和視覺效果提供商Digital Domain Media Group(以下簡稱DDMG)的核心資產,而與DDP 一同出售的,還有數字化廣告和營銷解決方案提供商Mothership。
DDMG 急轉直下的命運正如同一個令人驚詫的“特效鏡頭”。僅在兩周前,它剛剛宣布破產,尋求賣家。而在十個月前,它剛剛上市。
目前,沒人能準確披露這兩周內發生了什么,但這么快確定收購方,對當時焦頭爛額的DDMG 來說,堪稱幸運。DDMG必須進行所謂的“ 一日拍賣”(one-day auction)——如耗時過久,不僅現有工作室的作品要延期,那些已釘在時間表上的工作也可能被取消。即便到破產時,DDMG 還握有《Ender's Game》、《Jack The Giant Killer》和 《G.I. Joe: Retaliation》等訂單。更為奇怪的是,在裁員消息傳出前不久,該公司仍在對外招聘。
一方面訂單不斷、人才匱乏,另一方面卻資不抵債、急于出售——同樣的矛盾體現在DDMG 的財務狀況上,紐約律所Outten Golden 的律師Jack Raisner 表示,此前不久,該公司還向員工表示財務狀況非常健康。在8 月發布的季報中,DDMG聲稱已獲得來自佛羅里達州政府5000-
8000 萬美元的補貼,這筆錢將用于支付員工工資和擴張費用。佛羅里達州政府為將DDMG 從加州招攬至此費盡心機,而如今這卻成為了不愿提及的恥辱。
在今年6月,擁有 2.05億美元資產的DDMG就已背負2.14億美元的債務,3020萬美元的收購金額猶如杯水車薪。但對DDMG來說 ,這仍是筆救命錢,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存活下去,而且盡可能維系原有聲望。收購方也承擔了未來發展的風險。新公司中,小馬奔騰將占70% 的股份,據彭博社的消息,北京廣播電影電視局為其提供了2000萬美金的無息貸款。此筆交易也反映出美國電影產業所發生的重要變化?!按饲八^由美
國人牢牢掌控的市場正在消解,它毫無疑問正成為一個全球性市場?!?特效公司Luma Pictures 的聯合創始人PayamShohadai如此說道,“中國和印度的成長恰恰是眾多商業領域中需要接受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確保,美國這一產業有足夠方法來平衡這些來自政府補助的資本和低工資所帶來的沖擊?!?/p>
問題在于,DDMG 的命運令人困惑:為何擁有核心技術,也無法保證一家公司基業長青?
DDMG 的客戶名單上羅列著近90 部知名電影—《本杰明· 巴頓奇事》、 《X 戰警》、《2012》、《變形金剛》……而其被授予的光環更是不計其數—6 次提名中3 次獲奧斯卡視效獎,4 次獲美國電影協會辦法的“科技成就獎”,12 次獲“戛納廣告獎”,4次英國電影學院“最佳視效獎”。DDMG 聲名鵲起的原因,并非僅因為享譽全球的三維粒子特效技術—由于從每部電影所獲收入從幾百萬美元到上億美元不等,而每部電影視覺效果的制作時間最短為3 個月、最長達兩年,DDMG 必須還具備極好的節奏掌控和應變能力。
這些電影工業崇尚的種種實力,如今卻只能換來一聲嘆息。
前生今世
“這對DDP 是特別的一天”,在宣布收購的那天,DDP 首席執行官 Ed Ulbrich感慨地說,“這些新的合作伙伴有很強的市場運作能力。它們都是強有力的戰略伙伴,非常了解這個行業和客戶需求。這可以讓我們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做出更好的電影和廣告。”Ed Ulbrich 曾經在2009 年代表一個電影制作人團隊發言,“我們致力于模糊數字創作與演員之間的界限”,如今,他得換一種方式繼續自己的理想了。
造成這一命運最直接的原因,的確是資金匱乏。今年5 月,DDMG 的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John C. Textor 談下一筆 3500萬美元貸款,這成為壓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9 月,公司收入未達貸款協議要求,為此要承擔包括違約金在內的 1600 萬美元損失,只得宣布破產,Textor 被迫辭職。
“它的現金流中斷了”,首席重組官Michael Katzenstein 在遞交給法院的文書中如此描述,“不僅如此,這其中還存在一些債權人規定的其它債務要求。它試圖尋求外來資本的支持,但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拿到足夠的資金來重組債務并支付運營費用。”
從上市到出售,這一切僅僅經歷了十個月。在此期間,該公司股票從高達一股9.20美元跌至9 美分,約4 億美元的市值灰飛煙滅。這種螺旋式下降的速度令人震驚。但如果你了解到它此前一貫波折的命運,也會有些不以為然。
2011 年11 月19日,DDMG 登陸紐交所,首日便破發。佛羅里達州政府雖然提供了價值1.35 億美元的資助,但前提是達到創造就業和投資額等多方面要求時才會兌現,這些激勵政策一旦中止,將會影響到公司的運營。事實上,在它為上市路演之前,虧損已經十分驚人:2010 年虧損額超過 4500 萬美元,2011年僅上半年就巨虧 1.12 億美元。在給 SEC提交的文件中,DDMG 就承認公司管理糟糕,早期嚇得沒什么投資者敢買它的股票。無奈之下,前任董事長Textor 和其他管理層一起買下公司四分之一的股票。作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Textor 所持股票已損失超過9000萬美元。
令人唏噓的是,DDMG也曾有過幸福的“純真”年代,它當時尚未涉及諸多業務,它的名字中沒有那么多后綴——那是1993 年, 知名導演James Cameron 創建了這家叫做Digital Domain 的公司 ,他試圖改變人們看電影的方式。某種程度上,他通過自己的電影作品做到了。Digital Domain 早期的發展也多少借助了Cameron 的盛名,但事實上,由于Cameron 張揚的個性,后來與這家公司分道揚鑣。Digital Domain 真正的創建者是工業光魔(ILM)的前總經理Scott Ross,他期待能夠再造一個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那樣的奇跡,甚至想盡辦法找來了工業光魔中一些頂尖的技術人員和創意人才。
對于Scott Ross 來說,這家公司從來不是Cameron 的:“至少在1998 年到2006年之間,我根本沒跟Cameron 說過話。這家公司當然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它是大家的,它很棒,擁有了不起的文化,出色的業績,而且在卡梅隆離開之后,它多數時候都是盈利的”。
2007 年,《變形金剛》系列導演Michael Bay 牽頭的一個投資集團以 3500 萬美元購買了Digital Domain,并開始從工業光魔等處挖角業內最好的特效工程師?!俺鍪鄣臅r候,它現金流很好,而且沒有負債。”Ross表示。
的確,Digital Domain 在尖端三維技術的研發上,已凸顯優勢。它開發的基于封閉流容器場的大規模高效率流體動力學計算軟件.完成了《后天》電影中的海嘯制作。它對Houdini 的開發能力享譽全球,這個軟件對許多視覺元素有空前的合成能力,徹底更新了電影工業的技術指數。
這些技術為整個電影業注入了樂觀情緒——說服人們昂貴的電影票物有所值的理由大多源于對技術登峰造極的新浪潮,同時也在悄然改變Digital Domain 的命運。
Ed Ulbrich 以特效人員身份加盟Digital Domain 時,才29 歲,一直持續至今。他是創始人Scott Ross 招募到的得力干將之一。這位視效天才曾負責制作了《泰坦尼克號》、《美夢成真》、《搏擊俱樂部》、《十二生肖》等等獲奧斯卡獎影片的視效,以及MV 和超過500 個廣告。2007 年,他作為頂尖的廣告設計人被列在 Creativity 50 中。2009 年,在TED 中,他發表了“本杰明·巴頓如何得到他的臉”的出色演講。
經年累月的變遷,Digital Domain 早已不是一家技術公司,而是涉及多個細分行業的媒體集團——DDMG。廣告設計等不同的業務,慢慢滲透在Digital Domain 的發展歷程中。
此番被出售的另一重要資產Mothership 是DDMG 的商業廣告部,側重于廣告和品牌策劃等——它的客戶包括奔馳、微軟、本田、吉利汽車等等,每個合作項目至少帶來50萬美元的收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 月,在Coachella Valley 音樂節的最后一天,它所創造的將去世多年的說唱歌手Tupac Shakur 的全息影像重現舞臺,并開口唱歌的情景,48 小時內在YouTube 上獲得超過1500 萬的點擊率,公司股價甚至為此飆升至上市以來的最高點。DDMG 考慮過乘勝追擊,它隨之成功地與CORE media 合作創造貓王Elvis Presley 的全息影像,而且還完成了Lady Gaga 新香水等??上?,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之擱淺。
DDMG 急于把自己的技術優勢拓展到不同領域,由于新業務過多,成本開支巨大,但卻無法給公司帶來足夠的現金收入。這真是個悖論!早期的Digital Domain 已蛻變為包含數字化生產、動畫和教育業務構成的DDMG。盈利性教育機構DDI 是同FSU College of Motion Picture 和佛羅里達教育部合作,為學生設計一套將傳統電影藝術和最新動畫,視覺效果技術相結合的課程。但直到破產前,公司營收主要來自電影、廣告和政府補貼三部分。2008 年以來的經濟衰退對公司廣告業務沖擊明顯。截止2010年12月31日,教育機構DDI 和動畫工作室均尚未產生營收。
而2008,2009,2010 年電影部分收入分別占公司總收入的73.3%,75.7%,78.7%。這些來源于電影方面的收入主要和美國六大電影工作室合作,客戶的單一也為收入的穩定增長平添風險。
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除卻快速擴張的威脅,DDMG 資金枯竭也源于行業困境。“這類公司的壽命通常不超過6 年”。有著十年從業經歷的視效公司Base FX 的創始人Chris Bremble 說。這說法顯夸張,但對DDMG 而言,的確處于雙重壓力中:既面臨著像工業光魔、索尼這類巨頭的擠壓,也面臨著來自靈活性更高的小型工作室的競爭,它旗下動畫工作室的面前,更有皮克斯、夢工廠和為數眾多的獨立電影工作室的山頭林立。這種格局也意味著行業的利潤率長期徘徊在低谷。
激烈的競爭、微薄的利潤、搬遷費用,以及政府對公司從加利福尼亞州的核心基地遷走而給予補貼的復雜事務,最終成為其發展路徑中的難以逾越的巨石。Digital Domain曾在2009 年尋求過IPO,但最終因投資者不感興趣而暫停。更為遺憾的是,即便上市成功,也難逃厄運。
現在,公司創始人和早期管理者開始醞釀悲愴氣氛。2012 年9 月13 日,Scott Ross在fxguide.com一篇關于DDMG 的文章后寫下充滿激情的一紙檄文——“想必你們都聽說了,我正在竭力組織一支團隊和籌措資金,希望重新回到這家公司。Jobs 重回蘋果公司的故事鼓舞著我。我眼睜睜地看著Textor和他的團隊這幾年對這家公司做了些什么。只要我能夠和Ed Ulbrich 再在一起,我可以讓這件公司重現輝煌”。
DDMG 的 “白衣騎士”是否會另有其人呢?
事實上,直到現在,DDMG 的技術也無可厚非。為其輸血的兩家收購方也寄望于新訂單能扭轉長期虧損的局面,并從這間老板公司獲得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小馬奔騰副總裁鐘麗芳對媒體說,“數字領域是這個行業的傳奇,它擁有世界最頂級的技術和創意人才。我們也很高興找到Reliance Media Works 這個合作方,將一起維護數字領域的高品質和成功?!盧eliance Media Works 的首席執行官Venkatesh Roddam則表示, “我們和數字領域合作多年,現在能夠聯合收購它很高興”。新的合資公司價值超過250億美金,將為DDMG 提供設備和財務支持。
無論如何,被收購的DDMG 需要盡快進入平穩狀態,來延續它最重要的使命和角色——專注于做全世界都認為它應該做的事業:籠絡有才華的藝術家,并持續創造偉大的視覺視效作品。盡管這看上去依然過于理想主義,但人們樂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