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擁有悠久的制表傳統、工藝遺產、歷史性知名度,往往決定一家鐘表制造商能否成為一線品牌
同樣是瑞士產三針基本款腕表,為什么有的只要你一個月工資,有的卻恨不得要你一條命?這樣的疑惑,寫在很多被營業員轟出表行的朋友們的臉上。沒錯,標準答案是:“這倆牌子能一樣嘛?切!”雖然它們有神似的外觀、接近的功能,以及一模一樣的機芯,但是蝕刻在表盤上的“17XX”年份,注定了你要多搭一輛豐田凱美瑞的價錢。畢竟,沒有一個品牌會在如下軟文里誠實地告訴你:
“XXXX 品牌,是制表傳統的榮耀(B.1766 - D.1939),也是現代企業的典范(Re-B.2009 - ?)。雖然有長達80 年的空窗期一直在織網或干嘛,但是(自10 年前趁金融危機從沙特阿拉伯投資公司手中購入這個僵尸品牌后)我們剛竣工的工廠已經新買了十五套全新螺絲刀,可以合法地把批發來的公用機芯裝進XXXX 品牌的表殼里了。By the way,表殼和表盤的設計,是和兩百年前差不多的炒冷飯之作,限量1000 枚售價二十七萬。XXXX 品牌,向我們自己致敬,Since 1766 !”
我打賭,現在你寧可戴一塊Swatch。
在萬壑爭流齊往上游擠,連梅花表都要自封奢侈品的今天,它們“滴答滴答”斤斤計較的不是當下,而是過去。作為一個表廠經營者,如果你可以在衣柜里翻出上上個世紀曾叔公留下的表匠日志,你就能在蕓蕓眾生中不停蹦跶,向遠方懵懂的持幣消費者們招手:“嘿!看我!祖傳手藝啊!我在這兒吶!”可要是真翻不出老賬也沒關系,花點錢買個老字號,請倆伙計帳房,一樣能開門做生意。瑞蚨祥?買!全聚德?
買!狗不理?買!
在去年,至少三家鐘表大牌都信誓旦旦地宣稱是自己最早發明了腕表,幾乎都到了要互扯頭發互扇耳光的分上。可蹊蹺的是,這三家品牌在20 世紀都曾數易其主,現在的主人除了在法律意義上過繼了名號之外,明明和他們所述說的故事毫無關系。這種滑稽場面,就好像南漢國君自比光武中興,后唐少主夸口開元盛世,北齊皇帝笑談七雄爭霸一樣,叫聽者尷尬。
我一直以為,只有咱們中國人才是移花接木的高手,除了填埋石人、臆造古碑、魚腸藏絹之外,還可以把蒙元遠征西歐說成大漢天威振振。可一旦與近年瑞士制表業轟轟烈烈的挖墳運動相比,才知真是輸在想象力上。
和很多奢侈品一樣,品牌故事是鐘表的重要附加值。而是否擁有悠久的制表傳統、工藝遺產、歷史性知名度,往往決定它們是否可以躋身一線。通過一些手段,新生表廠偶爾也可以一鳴驚人,如現代感設計、高科技、時尚影響力、極度奢侈等。但是大多數不知所從的消費者仍然需要更確切的品牌保證,他們更愿意付錢給有歷史魅力和文化遺產的公司。
于是,對于年輕的鐘表公司來說,最省力的辦法就是買下一塊曾經聲名卓著但是目前奄奄一息的冬眠招牌。
當鋪天蓋地的懷舊廣告出街時,沒多少人會發現這只是一次借尸還魂——這對于同一間工廠出品的腕表價格的提升,可謂是立竿見影。且先不論坊間所排名的“十大名表”中,有多少是將帝王將相的凄美故事嫁接到自己身上,單看新晉表款中就不乏這些詐尸名門:十七世紀英國
制表名匠Graham 的名字,如今淪落在一種碩大的帶鎖扣的軍表表盤上,看上去好像是《敢死隊2》的道具;以制造倫敦大本鐘而知名的十八世紀Dent 世家,今天正幫助一款單日歷的尋常男表賣到4萬美元的高價;而十九世紀的父子大師Arnold Son 若在九泉之下,絕對不會想到他們已經成為了機場免稅店貨的代名詞。
全球化的資本運作和并購重組,已經完全地改變了鐘表工業的舊貌。經歷了20世紀末的連番大動作之后,運行了幾個世紀的瑞士手工作坊體制幾乎已經被徹底摧毀。這意味著:如果你仍然相信名表廣告里的家族信念或師徒傳承,那你八成也會相信《功夫熊貓》取材于真人真事。說穿了,賣表就像賣德州扒雞,品牌形象都建立在一鍋說不清道不明的百年老湯之中。南來北往的來客咽下醬油味的流水線食品,腦中浮現的卻是對于“文化遺產”和“古老傳統”的消費幻想。煙氣氤氳的百年老湯,只是一個品牌童話,可要是真有廚師把生雞泡進這湯里,恐怕這老字號的衛生許可證利馬就得吊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