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利益的維護和拓展,是所有大國都關注的重要話題,也是大國發展過程中需經歷的一個階段。西方國家從航海大發現開始了追尋海外利益的征途,到今天已經有近600多年。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國家以剝奪其他國家發展權利來獲得利益的做法當然不可取,但在幾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一些做法仍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本文以美日兩個國家為例,分析它們的經驗和教訓,以為中國所用。
美國海外利益的維護與拓展
美國實力遠超其余國家,其國家利益遍及全球。它的海外利益發育、培植和拓展都遠遠領先于中國,總結美國海外利益維護和拓展的經驗教訓,啟示作用重大。
第一,從結構上看,由于美國海外利益出現已久,對這一利益的認知已經很成熟,加上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的原因,海外利益作為國家利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于美國各個層次的國家利益之中。
建國初期,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對于歐洲及全球事務并不關心,加之爆發過一次內戰,國內建設被放在首要位置,其對外政策總目標是維護和發展商業資本,保證資本的原始積累。直到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提出“門羅主義”,首次明確表達了美國對于海外利益的關注,把美洲納入了美國的勢力范圍。之后,隨著美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形勢巨變,美國的國家利益逐步向世界各地延伸。冷戰后,美國一強獨霸,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這一時期,美國的國家利益遍及全球,在很多地方都有美國的軍事力量存在。
通過考察美國國家利益的發展,會發現美國的海外利益不是一開始就出現的,而是伴隨著國家實力的壯大和海外軍事力量部署而出現,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美國當前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權決定了它的海外利益在國家利益中的地位。在2000年7月出版的《美國的國家利益》一書中,提到美國國家利益按重要性劃分為:生死攸關的利益、極其重要的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四大類。其中幾乎每項內容都包含著美國的海外利益。
第二,從內容上看,美國對海外利益的界定非常清晰,并有長遠的戰略利益訴求。此外,美國還把自身海外利益的內容與國際社會的發展和國際體系的穩定結合在一起。這就使得美國海外利益的維護和拓展具有針對性,效果明顯。
縱觀美國的海外利益,分布在國家利益體系中的各個層面。在生死攸關的利益層面,包括海外利益有:預防和降低美國海外駐軍遭受核及生化武器攻擊的威脅;保證美國盟友的生存,塑造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體系;保證全球主要體系(貿易、金融市場、能源供應和環境)的活力和穩定等。在極其重要的利益層面有:防止重要地區特別是波斯灣地區出現霸權;在重要地區防止、控制和結束沖突等。
第三,從海外利益的分布來看,美國海外利益的地理分布廣泛,且與海外利益內容密切相關。由于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是國際體系的主要維持者和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它的海外利益與國內利益緊密交織,其分布遍及全球,是多領域、全方位的,很難把它局限于某一區域。
2000年7月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出版的《美國的國家利益》一書,對之后10年美國在世界主要地區和重大問題上面臨的挑戰作出了歸納,按利益的輕重次序列出五個地區和六大問題。在五個地區的生死攸關的利益是: 1 .中國、日本和東亞。與東亞主要潛在戰略對手中國建立富有成效的關系;確保韓、日保持獨立、自由,并在重要的全球和地區性問題上與美積極合作。2 .俄羅斯。防止俄向美發射非核武器;與俄建立富有成效的關系;確保俄核武及可用于武器制造的核材料安全可靠、萬無一失。3 .歐洲與北約。確保歐洲盟國的獨立與自由;北約仍應是聯系歐洲與北美的強大而有效的政治軍事聯盟,應將其地理范圍和使命擴大到歐洲以外。4 .中東。確保以色列的生存和自由、保障世界能源供應穩定、不使該地區仇美國家獲得新式或更多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5 .西半球。確保美邊境不出現敵意或崩潰的國家。
第四,從海外利益維護和拓展的手段來看,美國具有全方位、多手段、多層次的特點。首先,美國的海外利益廣泛分布于全球,但美國并沒有全部都靠一己力量去維護,它通過結成盟友和組成國際組織的方式,減輕了自身的負擔。如在“9·11”之后,美國就一直鼓勵中亞各國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支持它們參與歐安組織、北約和其他西方組織。而且,在2010年5月27日奧巴馬政府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就特別強調了加強同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印度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振興其國內低迷的經濟狀況,保持其海外影響力。
其次,美國充分運用外交、政治、經濟、法律和軍事等多種手段維護和拓展本國海外利益。通過外交手段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制定國際貿易、投資及領事保護等法律;設立保護和支持海外投資經商的政府機構;建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使用軍力控制全球石油戰略樞紐,保證石油產地、輸油管線和海上運輸線的安全。海外軍事基地是維護其海外利益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部署了大量的海外軍事基地,成為保護美國海外利益的堅強后盾。而且軍事基地兵力強弱直接與海外利益大小相一致。比如伊拉克戰爭后,美國調整了其全球兵力的分配,縮減了西歐地區的基地規模,增加了在東歐及中亞地區的基地數量。
最后,美國通過把自身海外利益與國際體系穩定和國際公共產品提供相連接,通過承擔和履行必要的國際責任,擴大其利益存在的合法性,間接實現國家的海外利益。美國依靠強大的綜合國力,承擔了巨大的國際責任,提供了很多的公共產品。通過加強文化的對外輸出和物質的對外援助,美國擴大了其國際社會影響力。這些都讓美國政治上受到支持,經濟上得到回報,安全保障上得到加強,不僅維護了既有海外利益,而且也大大拓展了美國的海外利益。
日本海外利益的維護與拓展
日本作為世界經濟第三大國,它的海外利益維護和拓展也是發展了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在海外經濟利益和海外政治利益的維護和拓展上,日本有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汲取。
海外政治利益
日本海外政治利益的拓展一直伴隨著國家的發展。自明治維新開始,日本積極向西方學習,進行改革,國力迅速提升。隨著日本實力的提升,也開始加入了殖民行列,對亞洲鄰國進行擴張,向外拓展海外政治利益。
在這一過程中,日本首先擴展的對象就是朝鮮。1905年,日本宣布吞并朝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起草《田中奏折》,成為鼓吹對外擴張的綱領性文件。
從吞并朝鮮到二戰開始,日本海外侵略的步伐一直不停,而且比較順利。二戰日本最終戰敗,本土被戰勝國駐軍,標志著日本海外政治利益擴張的失敗。
二戰后,在美國的保護下,日本國家經濟實力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一度超過美國。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開始重新考慮擴張海外政治利益,恢復所謂“正常國家”,但由于其對自身的侵略歷史缺乏反省,亞洲各國對日本的政治訴求顧慮重重,使得日本海外政治利益的擴張遭遇障礙,效果不顯著。
海外利益擴張——海外直接投資方式
日本海外經濟利益擴張在二戰前是伴隨海外政治利益擴張而進行的。
二戰后,日本經濟實力快速發展,加上歷史原因,海外經濟利益的擴張先于海外政治利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海外直接投資和對外援助。
日本海外直接投資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在戰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經濟發展目標首先是恢復與擴大國內經濟。但有利的國際環境,使日本很快進入經濟成長的道路,與此同時,日本對外投資也迅速增長。日本海外直接投資的重點依時間順序為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新興國家。
從戰后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對外投資規模極其微小,領域也有限。在1951年-1962年間,日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年平均額為439萬美元。投資地域傾向地理相近的東南亞國家,以資源開發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投資中心。這一階段,日本海外直接投資重點是為了獲取資源,確保本國資源供應。因此,這一時期的海外投資產業主要是能源型產業。
70年代末,隨著石油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經濟秩序混亂,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方向發生轉變,發達國家所占比重逐漸加大,1991年底,在日本海外直接投資累計額中,發達國家比重由10年前的46%提高到65%以上。這一階段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擴展,不再局限于資源開發,也開展了對制造業、商業方面的國際投資。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巔峰階段。投資規模在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后連創記錄,平均每年增加100億美元之多。1989年達到了675億美元,比1988年增長了40.9%,由此一躍成為投資大國。
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后日本對外投資連續三年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對外投資進入調整過程。
世紀之交,日本投資方向逐漸轉移到新興經濟體,比如中國、印度和巴西等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據日本海外投資銀行統計數字顯示,2008年日本企業對印度直接投資高達54億美元,是2007年17.8億美元的3倍。日本海外合作銀行對620家企業的調查表明,58%的企業視印度為最具前途的海外投資目的地,比一年前的50%大幅提高,而認為中國是最佳投資目的地的比例由68%降至63%。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人士認為,中國的經濟動向促使日本企業更加靈活地在亞洲選擇投資地點,重新部署戰略性分工體制,但中國仍處于日本在亞洲投資體系的核心位置。
海外利益擴張——對外援助方式
二戰后,日本僅用10年時間便從戰爭的廢墟中實現了經濟復蘇,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躋身援助國行列,20世紀70年代中期已崛起為援助大國,20世紀80年代末躍居世界援助國首位,到了21世紀稍稍落后:2001-2005年下滑為美國之后的第2位,2006年再次下滑跌到第3位,2007年排名第5位。
日本希望通過對外援助謀求三方面的政治利益:國家安全、政治目的與雙邊關系。對外援助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其政府開發援助(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冷戰后政治化日趨明顯。
日本政府1992年6月制定了明確的援助理念和原則——《政府開發援助大綱》。強調援助的原則是環境與開發兼顧;回避軍事性用途和助長國際紛爭;關注發展中國家的軍事支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武器進出口等;促進發展中國家民主化,引導他們市場經濟發展,關注基本人權和自有保障。隨后,日本政府于1998年通過《有關政府開發援助的中期政策》的文件,與以前的大綱相比,添加了一些新的要素,更加關注貧富差距、艾滋病、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而且認識到為市場化經濟建立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給予知識支持的重要性。2003年,日本政府對1992年制定的“ODA大綱”進行修訂,推出新版大綱。舊大綱對ODA的目的和理念的基本表述是“人道的立場”,而新大綱表述的則是“國民的利益”。這是日本ODA大綱首次明確表明對外援助考慮國家利益。
其次,日本通過對世界各地區的援助,維護其影響力,改善和提升其國際形象。二戰后至今,日本對亞洲國家的援助占絕大部分,目的之一是改善其侵略者的形象,緩解亞洲各國對它的敵意。
再次,以發展援助為手段,實施日本的大國戰略。日本在獲得經濟大國地位后,力圖謀求恢復成“正常國家”,成為政治大國。日本在1990年的《外交白皮書》中,提出要進行國際合作的構想,即通過擴充日本ODA,進行和平合作等發揮國際作用。對外援助成為日本的主要外交手段。例如,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因此日本一方面對聯合國特別是聯合國維和行動慷慨解囊,另一方面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
最后,日本的對外援助也有利于自身的經濟利益。日本利用對外援助實現本國經濟利益的主要方式有兩種:1 .通過援助,保證日本的原料來源,維護自身經濟的發展。例如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中,因為受到中東國家限額供應,日本遭受沉重打擊。為此,日本調整中東政策,公開支持阿拉伯國家,并且加大了對中東的援助,以換取其對日本的石油供應。2 .運用相關援助項目促進與受援國的關系,為經濟貿易上的合作創造條件,為國內大公司開拓市場。二戰后初期,東南亞國家是日本援助的主要對象國,其原因就是東南亞是日本的重要市場,經濟利益所在。
日本對外援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援助”與“合作”之間的界限不清晰。這主要是由戰后日本歷史地位以及其對外關系所決定的。作為戰敗國,選擇以“經濟合作”代替“對外援助”的概念,是日本外交的一種必然選擇。縱覽戰后日本官方有關對外經濟政策的文件,很少出現“對外援助”的字眼,多以“經濟合作”或“資金合作”來表述。這里的“經濟合作”概念的范圍比“對外援助”概念更廣泛也更模糊,典型地反映了戰后日本對外援助的基本特征。不但日本政府對他國真正的對外援助被歸入“資金合作”,而且民間經濟合作也被列入其中,甚至不屬于“援助”行為的戰爭賠償和出口信貸也被當成了“資金合作”的組成部分,使得戰爭賠償的被動性與對外援助的主動性混為一體。
第二,日本對外援助以日元貸款為主要援助形式,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自助開發能力為宗旨。日本通過向受援國提供日元貸款,促進受援國的經濟發展,推動與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以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另外,基于人道主義立場考慮,日本也向受援國提供無償援助,但所占份額不大。
第三,日本的對外援助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經歷了數次較大的轉折,對外援助的特點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二戰后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對外援助基本上屬于“開發援助型”,冷戰后,逐步向“戰略援助型”轉變。日本對外援助類型的變化,與日本總體戰略目標的轉變密切相關。二戰后,日本的首要任務是振興經濟,“經濟中心主義”是這一時期日本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冷戰后,隨著經濟大國地位的確立,日本的總體戰略目標開始向爭當“世界政治大國”轉變。基于此,日本的對外援助政策也做出了相應調整。
作者單位是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