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銀行股現在的市盈率和市凈率都處于歷史低位,其原因,一是市場擔憂房地產泡沫破裂和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二是擔憂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
前者是短期影響。可以做壓力測試,通過對房價和宏觀經濟增速下降幅度做假設,定量分析會導致不良率上升多少點,從而在估值時給予折扣。后者是對盈利能力的長期影響,即銀行需要調整收入結構來應對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
現在政府對銀行業的存貸利率實行管制,大約維持3個點的毛利差,商業銀行在免于利率競爭的保護之下,度過一段盈利能力非常好的時期。而推行利率市場化,就是要放開管制,讓市場決定利率。一些對國外利率市場化后息差情況的研究表明,利率市場化并不必然導致息差的下降,但是會導致息差的周期性波動。在貨幣緊縮時,息差上升,在貨幣寬松時,息差下降。

利率市場化加大凈息差波動
圖為中國銀行的凈息差情況,其中外幣不受利率管制,而是由市場決定的。計算表明,人民幣凈息差(利率管制下)2006年-2010年平均值是2.42%,外幣凈息差(利率市場化)同期平均值是2.44%。
可以看到,利率市場化的外幣平均息差還要略高于利率管制下人民幣平均息差。但不同的是外幣息差的周期性很強。
息差可以理解為銀行的毛利率,用生息資產乘以息差,即是利潤表中的凈利息收入。按這個方法,筆者做了兩個利潤表的模擬,用來比較市場管制和利率市場化兩者的不同。所選樣本為某內地最優秀的商業銀行(下稱“A銀行”),利率市場化對其的影響,會讓大家有更直觀感受。
為簡化起見,表1用總資產來替代生息資產,兩者差距不大;而息差取中國銀行歷年數據,因為這一數據與A銀行實際息差差別不大;由總資產乘以息差得到凈利息收入;表1中的稅前利潤、所得稅、凈利潤和ROA均取A銀行報表。即是說,表1是A銀行實際(利率管制下)的盈利情況,但為了與表2(利率市場化)的模擬情況相對比,所以采用了用總資產替代生息資產、采用中國銀行息差數據來計算凈利息收入。
從表1來看,A銀行可以被看做成長股:4年總資產年復合增長是27%,凈利潤的年復合增長是34%。如果這個經營狀況能保持,按通常的PEG等于1,市盈率30倍,假設未來增速回落到20%,市盈率20倍,A銀行2010年凈利潤約230億,所以市值4600億。
與表1中的數據不同,表2完全是一種模擬情況,即利率市場化下(以中國銀行利率市場化下凈息差計算)的A銀行盈利情況。用總資產來替代生息資產;息差取中國銀行歷年數據;由總資產乘以息差得到凈利息收入;計算所用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其他收入、營業收入、經營費用和撥備諸項數據皆來自A銀行報表,未作調整,但不影響結論;表2中的稅前利潤、所得稅、凈利潤和ROA均為模擬情況下的計算值。
從表2可見,息差有了周期性后,情況便完全不同。盡管4年總資產年復合增長仍為27%,但凈利潤增長沒有規律,以這么大的周期性,只能作為周期股而非成長股來估值。方法之一是用5年平均凈利潤的10倍估值,市值為1400億。當然此處簡單估值的邏輯性不強,本文稍后會介紹另一個方法。
從盈利能力看,利率市場化下的A銀行5年平均ROA是1.03%,利率管制下是1.02%。兩者差不多,但是周期性很強。也就是說,利率市場化,息差不一定縮小,但是有了周期性,估值會比以前低很多。
未來不是過去的簡單重復,在現有收入結構下,如果實行利率市場化,銀行的周期性會很強,即使對中國最優秀的銀行而言也是如此。過去數年,投資者在銀行股上獲得的超額回報,主要源于政府利率管制所帶來的銀行股“成長”假象造成的高估值。


銀行股估值離合理水平不遠
美國利率市場化用了6年時間,中國利率市場化所需的時間也會比較長。一旦利率市場化啟動,股市預期不好,銀行股估值便很難提升。以量補價的可能性也不大,隨著金融脫媒的進程,存款增速將很難達到以前16%的復合增長水平。而且,在經濟增速下降的情況下,貨幣增速也會下降,對于銀行經營來說也是壞消息。
銀行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前景,也在大力發展非息收入,做中小企業等利差高的貸款等。但轉型并不容易,未來中國銀行業將出現分化,不會像利率管制下那樣整個行業盈利能力都很好。
在貨幣緊縮的情況下,銀行息差會比較高,考慮到利率市場化后息差的周期性,則用貨幣緊縮年份高息差之下較高的凈利潤來進行估值不合理。不妨這樣考慮,將息差調整為利率市場化后預期的平均息差來估值。
A銀行目前的市值約2500億,倒推計算,若利率市場化后平均息差達到2.44%(中國銀行外幣息差水平),則凈利潤是263億,市盈率9.5倍;若平均息差估計為保守值2%,則凈利潤是184億,市盈率13.6倍。如果不考慮房地產泡沫可能破滅的影響,只考慮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即使作為周期股,其相對估值應該算是合理偏低。不過銀行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在做結構轉型,不確定性較大。
投資成功重要的一點是,投資判斷不應該受情緒影響,你不應該悲觀也不應該樂觀,而應該盡量客觀。對銀行股,若將長期和短期影響因素分析后,可以接受其估值水平,便可投資。
盡管對銀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但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利率管制的結果,是本應屬于儲戶和企業的資金成了銀行利潤。從歷史環境考量,利率管制有其不得已之處。但這種銀行與儲戶、企業之間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不該長期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