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辦理個人住房按揭業務。不同于企業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不是靠所支持資產產生的現金來償還,而是以全部個人收入來償還。并以貸款所購住房進行抵押。由于住房是面向消費者的最終產品,一般說來其變現能力高于土地、設備等其他抵押品。借款人的職業多種多樣,涉及千家萬戶,單筆貸款金額小,分散風險的作用非常明顯。
個人住房貸款增長率驟降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全國個人住房貸款由1999年底的1300億,猛增到2009年底的4.47萬億,10年間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約42%。2009年末,全國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60%。
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期限長,穩定性好,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了是不良率較低的優質資產。因此,自開展這項業務以來,銀行對其可謂趨之若鶩。在城市化加速的進程中,住房按揭貸款還被認為是一個長期存在和潛力巨大的市場。
但是2008年以來,個人住房貸款的增長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走出了一個大大的倒V形。
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首先是政府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全國約有50個大中城市實施限購政策,房地產交易大幅下挫。其次,國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對銀行貸款總量、投向和投放進度進行嚴格的監控指導,房地產按揭貸款的增長也受到明顯影響。

微小貸成銀行業務“新貴”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銀行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的動力開始明顯減弱。
銀行經營將長期面臨兩方面的壓力,一是不斷上升的盈利壓力,對上市銀行來說更是如此,可謂前所未有。二是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資本監管壓力。2011年8月,銀監會公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全面引入第三版巴塞爾資本協議確立的資本監管規則,并計劃于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
資本充足率監管,為一定資本約束下的銀行設定了風險資產上限。為擴大盈利,銀行必須精耕細作,提高單產收益,即單位風險資產的收益。
在新監管規則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有什么變化?
根據新監管規則,銀行對企業和個人債權的風險權重有了重大調整(見表1):
1 .在對企業債權下,新增了微小企業分類,并將其風險權重由原先的100%,下調至75%。
2 .在對個人債權下,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進一步細分。首套房和二套房貸款的風險權重有降有升,分別為45%和60%,平均為52.5%,與原來的50%相差不大;三套以上住房貸款的風險權重升至75%,與微小企業貸款的權重相同;加按揭(即對已抵押房產進行再評估,銀行以再評估后的凈值為抵押追加貸款),風險權重更是飆升至150%。
3 .對個人其他債權由原先的100%下調至75%。
微小企業貸款與三套以上住房按揭貸款相比,二者具有相同的風險權重,都是75%。但微小企業貸款具有明顯的收益優勢:
1 .微小企業貸款的利率上浮幅度大、利差也大。根據國家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要求,銀行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利率不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對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利率可進一步提高。但由于房貸涉及千家萬戶,貸款利率整體上大幅度提升的空間并不大。而微小企業貸款,利率動輒就上浮30%以上。
即使都執行標準利率,微小企業貸款的利差也大大高于住房貸款利差。為簡單計,假設微小企業貸款是一年期貸款,銀行為其匹配的資金主要是一年期存款;住房貸款期限在5年以上,為其匹配的資金是5年期存款。微小企業貸款利差是住房貸款的2倍(見表2):
2 .微小企業貸款的派生存款、結算等綜合收益高。
3 .政策支持力度強。監管要求,銀行對微小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支持發行專項用于微小企業貸款的金融債,發債所對應微小企業貸款不納入存貸比考核。
可見,從單產收益看,微小企業貸款相比三套以上住房按揭貸款,有明顯優勢。對于首套和二套房貸,它們的風險權重為45%和60%,雖低于微小企業貸款75%的風險權重,但考慮到利差相差懸殊,微小企業貸款的單產凈收益也高出首套和二套房貸。
因此,銀行大推微小企業貸款實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何況這樣做,銀行家們還切合了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促就業、保民生的政治訴求,何樂而不為?
同樣的分析,還可看出,其他個人貸款的風險權重下調至7 5%后,銀行開展商用房貸款、消費貸款、經營性貸款等個人貸款的熱情,相比房貸都會高漲。
因此,如果說以前銀行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熱情高漲,現在則下降了不少,這是以前沒有的現象。在監管要求不變的前提下,即使政府放開住房限購政策與銀行信貸規模限制,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長也會大為減弱。
考慮到銀行貸款是推動房地產市場需求的重要力量,三套以上住房又以投資和投機需求為主,而投資、投機是推動房價上漲的主要力量,因此,銀行住房貸款的沖動減弱,對房地產市場來說不啻釜底抽薪,即使放開各種調控政策,房地產過去10年的輝煌也難以再現。
作者為中國光大銀行信貸審批部副總經理
表2 微小企業貸款與住房貸款利差的近似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