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燦爛的明珠,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洋溢著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著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那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詩文給了我們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給了我們無盡的教益。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文?
一、收集信息
在學習一篇古詩文之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這樣有助于理解古詩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具體的做法就是要收集信息。通過查詢獲得信息,既看得見,又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這種通過多種感官刺激獲取信息的方式,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解更有利于記憶。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們要有意識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
二、熟讀成誦
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很好的方法。而背誦正是反復朗讀爛熟于心的結果,即所謂“熟讀成誦”。這其中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時一次完成,我們不提倡完成任務式的硬背,而是應多在朗讀上下功夫,這項工作在課堂上要多做。在吟誦過程中,我們語文老師要輔以朗讀技巧的必要指導,使其掌握重音、停頓、節奏、速度、語調等要領,力求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引領學生步入審美佳境。
三、釋譯內容
在古詩文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質疑能力。學貴有疑,有疑則有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學習才有興趣,才會主動,才能成為學習的主體。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首先,為學生提供寬松的環境。學生大膽設疑、質疑需要教師的鼓勵,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哪怕是提出看起來幼稚可笑的問題,也要給予充分肯定。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在學習中發現,在思考中質疑,在釋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創新,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第三,還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就一篇古詩文而言,可從字詞、句式、結構、主旨、語言特點等方面設疑、質疑。這樣能使學生有疑可質,學習興趣自然會提高。
四、品味語言
古人作詩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而一首詩中最凝練最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
五、感受意境
意境是古詩文教學的關鍵,如果失去了這個關鍵,則不成其為古詩文教學。古詩文教學要再現意境主要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1.把握整體形象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整體閱讀,從整體上去把握作者的心境與思想。我覺得詩歌教學切忌斷章取義,支離破碎的去分析。學生通過整體閱讀,自己初步感受詩歌中的意境,這就能為下面的學習做好很好的鋪墊。
2.古詩文里絕不能沒有畫面,否則失去了依憑。靜態畫面是很難把激動的感受、深微的意緒表現出詩來的,古詩文畫面之所以一般呈現動態,是要發揮“語景”之所長而掩其所短。教學時,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容想象課文中那些意蘊深厚可供其咀嚼回味的東西,才能使學生理解作者對語言的提煉,對境界的描繪。在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入其境、悟其神,欣欣然趨向美,擁抱美。這樣一來,學生心中的美的蓓蕾就會催開,對詩詞的賞析就會水到渠成。
六、拓展延伸
古詩文教學光是對文本作品的解讀還不夠,因學生的積累還是有限的。作為老師可適當作些拓展與遷移,讓學生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中提高閱讀能力。
古詩文教學還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古詩文深蘊人文內涵,其勵志抒情、警世省己,其陶冶性情、浸潤審美,可以內化為學生的情感道德力量,并且與寫作交融互化,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想象創新,修煉學生的語言能力。這既是對文本的深刻挖掘,又融入了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價值觀。讓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時間空間,翱翔在文學的天空。如通過創辦詩社,鼓勵學生加入其中,并請老師進行指導,有計劃地定時開展詩詞沙龍活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舉辦詩詞創作大賽,每次大賽都有相關主題。通過這些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創作詩詞的積極性,擴大了古詩文的影響,同時創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習交流更加活躍,對古詩文的重視也進一步強化。
古詩文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我們炎黃子孫,應當繼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大廈。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尤其應身體力行,更新觀念,優化教學,不斷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不斷革新創造,讓中學生走近古詩文,親近古詩文。讓優秀的文化內化成其自身的修養,成為其思想的精髓,獲得其個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