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家錢夢龍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學生為主體”這一觀點,即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在教學中處于客體位置,對教學起著主導作用。該觀點得到了絕大多數教師的肯定。但通過對當前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教師依然是教學的主體,其表現為以“教師爺”的方式來設計和進行課堂教學,課堂上看似留給學生許多自主的活動和思維的空間,也設計了諸如學生自問自答、自我學習等教學環節,但仍未擺脫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圍繞教師轉的“老套”,學生還是被放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那一面,其主體地位根本上就沒有得到體現,教師說哪是哪,學生的思維空間里沒有更多的自我的東西,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出來,學習效果就不會理想。那么,如何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這種主客不分的問題,結合在多屆初中畢業班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中進行“換位教學”來解決。
一、進行“換位教學”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諸如年齡、生活經歷、知識水平、是非辨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而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通常是以教師的主觀意識來決定的,師生之間主觀認識上的差距是使許多教師沒有更多地站在學生角度和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的原因,往往一堂課講下來,教師口干舌燥,精疲力盡,而學生所得的只是幾頁滿滿的筆記,真正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知識卻不多這種尷尬的局面,這就是常說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要避免產生這樣的“教死書,死讀書”的局面產生,教師必須要讓自己經常從三尺講臺上走下,和臺下同學一起虛心做一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來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我們的教學搞上去,把教師從“滿堂灌”教學模式真正解放出來。
二、“換位教學”的方法
“換位教學”具體教學方法之一就是教師從講臺上走下,讓學生也走到講臺上,成為一名小老師。這項工作看似容易,做起來難。許多教師也采取過類似的做法,但實施下來效果并不好,關鍵在于課堂準備工作做得不夠細致,當學生的新鮮感一過,其知識水平和根本上就沒有具備的教學能力使其站在講臺上卻不知該如何去做,怎樣去引導學生當好一名小老師,個人的做法是:
選擇好小老師:班級內部分學生語文基礎較好,朗讀咬音準,分析問題能力較強,寫作也有一定功底,從他們中選擇三至五位來先做示范;其次是搞好輔導:確定一篇課文,先將課文中知識要點、講解方法、教學步驟等逐一詳細給他們先講解提示,然后請他們準備教案,并幫助修改,再讓他們上臺講課;第三是心理準備練習:當“小老師”新鮮,但參與示范的學生不約而同都存在緊張感,有的同學臺下試講非常流暢,上臺就變得磕磕巴巴,引發同學笑聲后就更緊張,這時教師應控制好課堂氣氛,用目光和言語及時鼓勵,以消除上臺同學的緊張感。
當“小老師”的活動激發了上臺講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因活動次數有限,每學期可上臺講演的學生不多,其他學生能否也被帶動起來,從而使其增加學習的主動性呢,這也是需要加以考慮的問題,所以,“換位教學”的具體方法之二就是“當小輔導員”。
“換位教學”的具體方法之三就是教師(班主任)擔任副班長,做班委的工作助手。初中班級愈來愈難以管理是許多中學班主任的共同感受,社會中各種非教育因素的影響是初中學生思想發生變化、學習積極性減弱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教師(班主任)擔任副班長,可以對班級部分具體事務的操作和班干的工作情況了如指掌,同時也是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思想的一種好方式。如班級準備參加一次學校集體活動,以往訓練、準備、組織、后勤、安全等工作均由班主任一手操作,不妨改由班長來組織,“副班長”和各班干一齊出謀劃策來做好參與工作。這樣的做法使班干工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而往往班干工作得力的班級,該班內民主風氣較濃,學習環境井然有序,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較高,成績也較好。
三、“換位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綜上所述,“換位教學”對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加強班級管理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應充分結合課程安排、班級現狀來進行,并且要爭取各科任教師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不要將精心設計安排的教學活動過于注重形式、過程而忽視了結果。同時,“換位教學”更注重的是通過角色互換來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不論是教師當學生、當班干還是學生當教師、當輔導員,都應在活動后互相交流心得,取長補短,對于活動中產生的一些矛盾不要回避和因為觸及教師體面而感到難堪,應在寬容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失誤,教學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更應該“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