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智慧發育史。讓閱讀充實自己的生活,讓智慧點亮自己的人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是古人用功利性的眼光詮釋讀書的重要性,也為我們詮釋了讀書對提高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作用。“最是書香能致遠”的佳句,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書籍的內涵:知識性、趣味性、情感性,而且還告訴了我們讀書對人的心靈、對人生的真正作用。
培根在《談讀書》中提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書補天然之不足……”
讀書能使人博古通今、曉事明理;讀書能使人擁有智慧,消除困惑;讀書能使人臨危不亂,化險為夷;讀書能使人承前啟后,傳承文明。讀書能使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從某個角度講,書籍與人生可以說是同一概念。要想有豐富的人生,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想有豐富的知識,就要廣泛閱讀、不斷的閱讀,善于閱讀。閱讀是一種智能活動,閱讀面越廣對世界的間接體驗越豐富、情感也更細膩、敏感,其思維水平也越高。閱讀能使一個人擁有力量,變得強大。列寧說:“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迅猛,知識量極度膨脹,一個人要想立足社會,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就必須掌握足夠的知識,也就必須要大量閱讀,抱定終生閱讀的信念。
新教育理念的出臺,已明確告訴我們閱讀應從小開始,從娃娃做起,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今后的智慧成長奠定基礎。近年來,在世界各國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青少年閱讀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要求小學生在三年級之前必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布什總統上任后,提出“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將“閱讀優先”作為政策主軸,撥款五十億美元,希望在五年內,讓美國所有學童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具備基本閱讀能力。
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生存能力是孩子的第一要素。家長、學校一定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在書中找的健康成長的營養,用知識打開智慧之門,提高生存能力。
著名作家王蒙曾說過:“學習是一個人真正的看家本領,是人的第一特點、第一長處、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恩澤。”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養;讀書是一種德行,能滿足心靈的需要;讀書是一種修行,能使人從繁瑣的世俗生活中掙脫出來,成為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當前,我國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學評價的不完善,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少,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再有圖書量的不足,缺少有效的指導等等。基于上述諸多因素,導致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長久以來處于消極、盲目、低效的狀態。
人因為有思想而站立起來。人因為能讀書而使生命變得精彩。古往今來,中外思想者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又一部輝煌的巨作。每一篇章都透露出聰明與靈氣,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那些閃光的智慧,需要我們去發現,去繼承,去發揚光大。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孫中山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如果不讀書,就不能夠更好的革命”。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富蘭克林也是通過讀書而成就偉業的。
讀書是文明傳承的橋梁,是延續文明的媒介。
不讀書的人,就沒有個性化的思想;不讀書的人,就沒有個性化的靈魂。
熱愛讀書的人,知識不會老化;善于讀書的人,才思不會枯竭。
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中抽出一點時間給閱讀,清醒一下我們因繁雜生活而麻木了的頭腦;找一點時間給閱讀,矯正我們因忙碌而迷失了的方向。
做一個閱讀者,遠離浮躁與平庸,
做一個閱讀者,走進文明與高尚;
做一個閱讀者,趕走自私和狹隘。
做一個閱讀者,取得成就與輝煌!
讀書就像沐浴陽光,照亮你心底的黑暗,撫平你內心的傷痕。書的精彩不在某個情節的起伏扣人,而在它的神采,看似平凡的一句話,可當它們串聯起來時,就可以傳達作者的心音。
當我們翻開書頁細讀默思之后,就能懂得如何改變生命的長度,增加生命的高度。盡管生命如夏花般燦然易逝,然而讀書卻能讓生命精彩,讓生命永恒!
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在社會為我們營造的濃郁文化氣息里,盡享閱讀的快樂,讓閱讀伴隨在我們身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溫馨的親情,純潔的友情,美麗的風情;只有這樣,才能學會處處為他人著想,遇到困難互相幫助;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什么叫真誠,什么叫勇氣,什么叫幸福。
讓我們在閱讀中學會自尊、自愛,自強,學會用心靈交流;讓我們在閱讀中發展心智,豐富情感,激活性善的本能,生成我們個性化的感悟,從而提高我們做人的質量。
讓閱讀充實自己的生活,讓智慧點亮自己的人生。擁有了閱讀,我們的人生就一定是精彩的!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