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八年級下冊的重點篇目。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往往能被文章的人物感動,能被思想感染,能被藝術折服,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在明暗雙線結構的理解上出現疑難,總難理解作者為何能做到總攬如此之多的事件、情感于如此尺牘之間。因此,在再次教授本文前作了一個深入的探究,運用緣因溯果法,使學生順利地領會了行文構思的巧妙。
雙線結構是記敘類文章中常見的一種組合形式,指寫作的敘事過程中設置兩條線索,分敘兩件事,彼此映照、對比、交叉、重合,從而更好地傳情達意的謀篇之法。同時存在和發展的兩條線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廣度和深度。《藤野先生》就是采用這樣明暗兩條線索把贊揚藤野先生的美好精神品質和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表現得深刻而突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大師構思的巧妙,我采用因果關聯三步法來分析文章的雙線結構。
第一步:明確主題。《藤野先生》的主題思想在近年的教學和研究中論爭熱烈。文中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有密切的關系。總的來說,作者著力歌頌的是藤野先生和他的美麗人性,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質。
第二步:對比顯善美。學生普遍有疑問的地方在于既然文中重在表現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質,那為什么要寫如此之多不是直接表現的事件呢?為解決這個問題,授課中重點作了一個對比突出中心的探究分析。中國留學生精心打扮、矯揉造作的丑態,正是為了突出藤野先生樸素的穿著、真誠的行為所體現出的美。正是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里的一個特殊人物的特殊深情使得年輕的魯迅不僅在當時就覺得藤野先生偉大極了并對他產生了無比的崇敬之情,甚至在后來的日子里依然無限思念并深受其思想品格的鼓舞,強烈地要把藤野先生這種真善美的品格頌揚,深情地寫下了這樣一篇深切懷念和感激藤野先生的文章來。
第三步:因果關聯。對于文章表達了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一線索,我的處理是“有怎樣的老師就會愛怎樣的學生”,作者要充分體現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深摯情誼,就得充分體現出自己是個怎樣的學生。于是,作者在表述中就在具體的事件中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具體、細膩的傳達出自己的愛憎、思想,詮釋“有這樣的學生才能得到這樣的老師的愛”。對“清國”留學生以盤結辮子為榮、整天渾渾噩噩的失望、厭惡,從“我”的所觀中體現了“我”的認真、細致,從所感中表現出“我”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學、進取青年,這是能引起有著嚴謹治學態度和博愛精神的藤野先生的前提條件。旅途中記起“日暮里”、“水戶”兩個地名,勾起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那強烈的愛憎情感深深地感染著讀過它的人們,當然這一腔愛國情感同樣也能使細心、正直的藤野先生加倍關注和敬重。“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激發了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使他定下了立志報國而奮斗的決心。這樣的改變,藤野先生也定能發現,于是才有了依依惜別與別后的鼓舞。從另一側面來看,通過魯迅自我情感的表述,也讓我們看到了“有怎樣的學生才懷念怎樣的老師”。因此,自我愛國主義情感的表述也就是對藤野先生美好品格的有力的表現。
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具體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刻地體會到作者行文結構的精妙,充分掌握雙線結構的特點和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