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工作重心是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培養人、塑造人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工作怎樣才能適應這一要求?素質教育的強勢推進,均衡教育又成了一些有識之士的熱門話題,成了我國新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因此,均衡教育是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應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動力,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十分重大,我們農村初中怎樣正確面對、科學把握,值得思考。
一、準確科學地理解均衡教育的實質
部分老師對均衡教育總是存在這樣一種認識:均衡教育就是學校和學校之間、農村和城市之間、同一地區之間,把教育資源平均,把教學質量高、師資力量雄厚的城市學校在人力、物力、財力、生源等方面與落后的農村學校搞平均。其實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搞平均主義教育,而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它是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統籌安排優質教育資源,堅持特色化、個性化辦學方向,從而促進基礎教育全面、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其本質是追求教育平等,實現教育公平。從宏觀上分析,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從微觀上分析,是學校教育過程的均衡。
均衡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二、學校管理要體現并堅持均衡教育的原則
1.堅持科研興校,力促教師轉型,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增添活力
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教師的均衡發展。教育主管部門雖然正積極推進校際、城鄉教師交流,但作為農村初中教育發展的主體,學校更應該抓好本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建設。
2.均衡資源配置,惠及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體現公平的原則
均衡教育提倡在學生間實現均衡發展,這就包括平衡分班,在校內各班級之間實現教育設施、師資力量、生員分配、管理資源的均衡設置。學校應強調所有老師重視整個班集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在身心上獲得健康愉悅的成長。
3.關注弱勢群體,給予更多關愛,不讓每個學生掉隊
學校要起積極主動作用,進一步建立并完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的特殊兒童關愛服務網絡。特別是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應該加以重點關注,采取各種措施,耐心細致地做好教育工作,力求不讓每個學生掉隊。
三、強化內涵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切實體現均衡教育的宗旨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僅體現在硬件建設上,更要注重學校自身的內涵建設,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體現均衡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質量的均衡。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環境育人
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不斷推進,農村學校的校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要善于抓住機遇,創設一種寬松與高潔、明麗與清新的校園環境文化。加強學校的凈化、綠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設,讓每個角落育人,讓每面墻壁說話。還應在學校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借助現有的教學設施,活用教學資源,通過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開放圖書館、舉行作品展示等,讓整個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
2.打造學校特色,搶占教育均衡發展的先機
義務教育發展的本質是促進各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它提倡學校的個性化、特色化發展,在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不斷創新。在現如今好多學校并不能得以體現,缺乏創新熱情、改革勇氣、品牌意識。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農村學校能夠抓住機遇、使自身獲得長足進步的制勝法寶就是要努力打造屬于本校的特色品牌。只有這樣,學校的發展才能突破瓶頸,獲得教育質量上的飛躍發展。
當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改革的新課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和路子讓我們去套。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學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去摸索、探究,力求在均衡教育方面踏出一條優質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