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所謂人文素養,指的是: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不斷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具備開闊的視野,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而這一素養和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靠語文課本、語文課堂,它更應貫穿于我們日常的生活,融于我們的人際交際之中。從生活中學習語文,也是“大語文”的迫切需求。語文教學改革喊了許多年,在注重教材的變革,注重課堂的效益方面,有這許多富有成效的實踐。但在探究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方面(語文教學對生活的影響,生活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仍存在不小的空間。
14年前的那場對語文的發難,“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大討論,“誤盡蒼生是語文”的討論結果。無不刺痛著語文教師的神經,使原本底氣就不足的語文教師更加自卑了。我還清楚的記得,有一位作家在報紙上撰文,說他做高考語文試題,及格都很難。類似的報道也經常見于報端。一位成名的作家,他的生活閱歷可謂豐富,他的語文積淀可謂深厚,可為什么會出現類似現象呢?一句話,語文教學的生活積淀太少了,語文考試與生活的距離拉遠了。
可喜的事,近年中考、高考有了一些變化,注重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導向。僅以2011年各省高考作文命題為例,我們可以窺見其一斑。“重慶卷”作文是兩則材料作文。一則是香港大學校工袁蘇妹的材料,一則是巫溪縣鄉村教師趙世術的材料。作文題目是:請結合材料和自己的體驗與感悟,以“情有獨鐘”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我們試分析一下這則作文題目及要求,不難看出強烈的生活氣息。材料中來自于現實生活的真人真事,已見于報端。自己的體驗與感悟更是生活化的明確要求。如果缺乏生活的積淀和真實情感,“情有獨鐘”肯定是空洞的無病呻吟。再看“四川卷”的總“有一種期待”,如果內心缺乏對生活的真實感受,要想寫出富有感染力的高分作文,恐怕是很難的。這類例子在近年的高考作文中屢見不鮮,用真心寫真情,作文訓練的生活化傾向現在已越來越明顯。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這是語文學習的本質。針對這一特點,筆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由生活入手,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語文的人文性要求,使得語文老師承載著更多的育人責任,語文老師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開朗的性格,無不影響著學生對語文的學習,這一良好的人格魅力,這一良好的生活態度,在教學中,就能讓學生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真切地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就能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語言的溝通與交流。學生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學生內在豐富細膩的情感,學生青春期內心的悸動,才能很好地見于筆端,形成優美的文字。常聽老師說起“學困生”寫的檢討,只要老師平等的對待這些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就會對自己的錯誤有深刻的認識,那些平時語言表達不太好的學生,也能寫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他們內心有著真實的生活感受,這是因為老師在“平等、民主、和諧”氛圍中影響了他的思維與寫作。
二、由生活入手,積累語文學習的感悟
我們所學的文章,無一不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礎上提煉加工而成。生活的積淀使這些文章富有了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背影》,父子之情深厚綿長。為了體味這濃郁的父子之情,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目《父親讓我感動》,要求學生選取生活中真實的片斷,細寫父親對自己的關愛與照顧。文章評閱后,我又讓學生再來理解《背影》中的父親形象,再來分析其中深厚的父子深情,學生的分析與理解有了深刻的變化。古人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的過程,就是體驗生活的過程。春暖花開的時候,讓學生去聆聽花開的聲音,去擁抱滿眼的春色,陶醉在春日的暖陽中,積淀著春的信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些貼近生活的活動,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三、構建學生豐盈的內心世界和良好的生活態度
語文的人文特征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心靈,關注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陽光上進的人生態度。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成全人、完善人,使每一個人有尊嚴地活著。關注人的現實生活,關注人的心靈世界,追求人性的豐盈與完善,這便是語文人的永恒追求。
閱讀,就要學生理解這個世界。讓學生與“真善美”對話,讓他們的目光能夠透過紙面思索現實人生,讓他們的思維穿越時空與古代先賢對話。
寫作,要讓學生體驗世界的美好與溫暖,并能精美的表現出來。要讓學生追求生活的美好,并能付之于行動。當學生了解到變幻多姿的自然,感受到了社會生活的美好,領略到了知識的博大神奇,體會到了人生世象的真諦時,他們渴望寫作,渴望溝通的情感閘門便會華麗開啟。
孩子有了豐盈的內心世界,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自己為人處事的良好態度。他們便能更快地走進作者的內心,與先賢偉人進行的心靈的對話與溝通。就會成就他們的大胸懷、大智慧、大德性。有了這一胸襟,何愁學不好語文。這就印扣了葉圣陶先生倡導的“大語文”觀念。經歷了思想的蛻變,學生就會遠離平庸與瑣煩,遠離狹隘與委瑣,遠離塵世的一切利誘,在面對一切的時候,他們便會成為高貴而華美的使者,才會做出崇尚真善美的人文選擇。
語文從生活中來,語文又能動地指導著生活,語文與生活,生活與語文,應融入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血脈,應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