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許多事例說明,成功者首先應當是一個“會學習”的人。在我們周圍,有的人學習成績優異,學習和工作顯得輕松自如;有的人雖然學習態度端正,平時也很努力,但是往往收效甚微。這兩類人的區別常常在于是否“會學習”上。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無論干什么事都是這樣。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人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學生時代,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后,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候,一個人學習效率的高低則會影響他(或她)的工作成績,繼而影響他的事業和前途。可見,在中學階段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擁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對人一生的發展都大有益處。可以這樣認為,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學習成績一定是很好的。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但遺憾的是,我們有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才能有效地學習,老師對學生也缺乏這方面的指導,因此,大多數學生只有靠自己辛苦摸索,低效學習,結果費了很大的力氣,只吸收了需要掌握的知識的一點皮毛。對于所有的學生而言,課堂學習的時間是共有的,書本上的知識內容是相同的。要實現超越,僅僅把握住這段時間和水準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只有“會學習”者才容易獲得成功,容易獲得更多的成功。
那么,哪種學習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呢?當然,我們并不是期望能找到一種“萬能”的學習方法,似乎有了它什么問題都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種學習方法是不可能找到的。事實上,學習方法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個人條件不同,選取的方法也不同。所以,下面借用英國哲學家費蘭西斯.培根的比喻,對三種不同類型的學習方法作比較,目的是想從中得到一些啟發。這樣也許有利于你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條通向成功的捷徑。
第一,蝴蝴蝶式學習方法。培根說,有的人其學習方法像蜘蛛,只會從自己肚里拉出絲來編織知識之網。他們習慣于由概念到概念,卻不習慣于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聯系。蜘蛛雖然勤于編織絲網,勇于捕捉獵物,但由于受絲網范圍及功能的局限,只能捕捉蚊蠅小蟲。如果像蜘蛛那樣就會因為學習范圍窄小而學不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識。
第二,螞蟻式學習方法。在培根看來有的人學習方法又像螞蟻,只會把碰到的東西統統搬進洞穴。他們習慣于堆積事實材料,而不會把知識消化加工變成自己的東西。螞蟻比較勤快,也很踏實,但喜歡來回走老路。學習要是像螞蟻那樣,就會墨守成規而學不到更深刻、更豐富的知識。
第三,蜜蜂式學習方法。培根認為,正確的學習方法應當像蜜蜂——采集百花,將甜汁帶回蜂房里,然后再精心加工,最后釀出蜜來。蜜蜂式學習方法對知識有個消化吸收的過程,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習要是像蜜蜂那樣,就會從知識中吸取養分而學到更有用的知識。
培根對上述三種學習方法的分析,對我們是有啟發的。相比之下,我們應該采用類似蜜蜂式的學習方法。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學習時常常不急于打開書本,而是先對著書名或標題思索片刻,然后掩卷思考。華羅庚先生思考什么呢?他先設想該書作者的觀點與構思相對照。每每學到重要的地方,華羅庚先生也不急于繼續讀下文,而是對下文可能出現的思路作一番“預測”。可見,華羅庚先生就像蜜蜂釀蜜一樣,學習時不滿足于接受書中現成的結論,力求通過學習提出自己的新見解。
蜜蜂式學習方法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方法,它可以幫助你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徑。因此,我們在學習時,當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相同時,不妨同中求異,尋找更深刻的認識;當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的想法不同時,不妨異中求同,探求其中的本質與規律。這樣,讀一讀、停一停、想一想的蜜蜂式學習方法,既不像蜘蛛那樣把自己約束在狹小的天地,也不似螞蟻那樣把自己的思緒局限于固定的程式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