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初中階段是一個學生世界觀的養成階段,因此,此時的語文教學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結合個人語文教學實際,我認為語文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情感教育:
一、要重視教師情感因素的發揮
教師能否發揮情感因素對于教學效果的好壞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應該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弘揚祖國燦爛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吃透“課程標準”和教材,體會其中內涵,并在教學過程中融情于中,隨作者或喜或悲或歌或吟,以至忘我境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一顆博愛、寬闊、敏銳的心。
廣博的知識與教學內容聯系似乎更緊,它幾乎可說是一個純知識的問題。而博愛、寬闊、敏銳的心則涉及到一個教師的人品修養。由于處境不同,加上個性的差異,有很多學生在渴望被認同的同時又怕失敗,怕被拒絕否定。因而,教師應注意自己的態度,盡量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當學生遇到困難而動搖、徘徊時,要給以適時的鼓勵,對學生的一些活動要給予積極的支持和認真的引導——并把這引導看作是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環。要在對學生深入細致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因人而異的耐心指導。對學生的每一點健康的情感內省和表達給予充分肯定,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幫助那些還處于自我封閉狀態的學生從情感的天地中走出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達到心與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種子播進學生心田。讓學生在講、讀、寫、說中成為更加樂觀,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廣泛同情心的人,從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質。
二、利用教材,創設情境,培養情感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扣人心弦的劇目比比皆是,美不勝收的景觀、個性各異的人物、發人深思的事件、慷慨陳辭的雄辯、氣勢磅礴或柔情似水的吟誦也俯首可拾。精美的教材無不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采用朗讀引發、研讀體味、情意感悟、情景再現、情境體驗、心靈對話,以及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以情導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使之與文本對話、和作者共鳴,進而對課文加深理解,明理冶情,發展情感。
三、開展活動,走入生活,豐富情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要適時地組織學生參加語文課外活動,為他們提供一個個情感培養、內化的機會。課外活動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每年,我都要帶領學生進行春游、秋游,從中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欣賞家鄉的秀美風光,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美好感情。另外, 舉行某一讀書專題的講演、辯論、故事會活動;組織學生文學社,指導進行小說、詩歌、散文的創作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創新能力,更是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這種教育應引起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把它貫徹到課內課外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去。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地設計和促成一種民主的、活潑的、適合于學生情感——心理發展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在這種氛圍之內得到真正完善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