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管仲年輕時就與鮑叔交往密切,鮑叔知道管仲非常賢能。后來,鮑叔事奉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糾,竭忠盡智,各為其主。糾與小白這對異母弟兄為君位血拼,你死我活,白勝糾亡,管仲受牽連被囚,一般來說,個人仕途畫上了句號。管仲怎會料到,此時鮑叔不避君嫌,不顧己位,力挺他為齊相,自己甘屈其下。管仲果然才氣過人,謀略超群,施政于齊,終使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達而念舊,貴不忘本,管仲感慨不已:我曾與鮑叔做生意,多吃多占多揩油,鮑叔不認為我貪婪,知我家貧窮;我曾為鮑叔出謀劃策,結果使他境況越發糟糕,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時局不好;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貶,鮑叔不認為我不才,知我不走運;我曾三次參戰三次敗逃,鮑叔不認為我膽怯,知我家有老母;我囚不死節,也只有鮑叔知我羞什么恥什么。最后一錘定音:“生我著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竟和雙親相提并論,實乃肺腑之言、驚天之語,其人其性,可觸可感。
二
咸陽宮內,利令智昏、短路一時的秦王穿朝服,設九儐,春風意得,躊躇滿志。萬萬沒有想到荊軻圖窮匕見,抓袖刺胸。不是掙脫快,斷了袖,早一命嗚呼。拔劍,慌得抓住了劍鞘;發急,劍插得似乎越緊;荊軻一個勁兒猛追,秦王拼了命地繞柱竄逃。平時規嚴,宮中侍駕,臣子不得持尺兵,衛士列殿下。太突然了,太急迫了,衛兵無詔不敢上,群臣大耍“空手道”,亂劃瞎揮,充其量干擾干擾視線,惟有侍醫夏無且手有藥囊,急中生智,毫不猶豫投擲過去,才讓左右回過神來大喊“王負劍!”才為秦王爭到了瞬間,拔出長劍,重創荊軻。盡管荊軻垂死孤注,結果也僅中柱未中人。好險!好懸!事后賞罰,夏無且被賜黃金二百鎰,威嚴天下又殘暴至極的秦王還不無深情地感嘆說:“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多大方,多人情!
三
迄今仍有人堅持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愛罵人,睚眥必報,難于相處,其實這位傲骨錚錚、正氣凜然的文壇巨匠也有柔情似水、極為性情的一面。
早期的魯迅先生認為,文藝是國民精神的燈塔,于是創作了一組文學作品,企圖揭出苦痛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后來大革命失敗,他認為他的文學創作只不過是讓部分青年覺醒,而只是使他們有如餐桌上的醉蝦一樣更加體驗到精神上的痛苦而已。所以他便尋找更為有力的戰斗武器,大量創作了以“匕首”和“投槍”著稱的雜文,直接揭露封建文化和黑暗現實。但是傳統的文學觀念,對雜文是瞧不起的。而魯迅先生從他一開始文學創作起,就一直受反動文人乃至進步文人的圍攻,侮辱,謾罵。瞿秋白先生在上海期間,秘密會見魯迅先生,整理編輯魯迅先生的雜文,寫了《〈魯迅雜文選集〉序言》,高度評價魯迅先生雜文的社會意義和巨大價值。荷戟獨彷徨的魯迅先生對此非常滿意,就以清人何瓦琴的聯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書贈瞿秋白這個“別樣的人們”,真是大恩不言謝,至愛即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