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蔽簳脑捴卑酌髁?,然而能真正做到這一點的老師實在少之又少。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僅僅滿足于要求學生掌握好知識點這一結果,而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生如何學習的過程中去。教師有意識地設疑、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是組織課堂閱讀教學的一門藝術,更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掀起課堂高潮、架設師生情感橋梁,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觀念。問題意識不僅是提出問題的能力,還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品質。人類文化博大精深,語文教材中許多經過時間考驗留存下來的優秀篇目具有豐富內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有個人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大膽提問、主動質疑,在互動合作中領悟作品的精髓,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明顯缺乏問題意識。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以下幾個方面不容忽視。
一、培養問題意識,創設質疑氛圍是前提
老師在抱怨學生沒有問題或是不會問問題時,或許首先應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有問題意識嗎?注重培養過學生的問題意識嗎?雖然近年來一直在進行不同類型的教改,但在高考指揮棒下,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要求學生消化書本上的知識以應付考試,而忽視了個體的差異性和探索性思維的發展。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蔽蚁?,在這之前教師首先要解放的是自己。教師有質疑精神、鉆研意識,并且愿意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包容學生的奇思異想,學生才有自由的思維空間,才敢疑,進而會疑,最終形成師生共同質疑、解疑的良好氛圍。
問題意識應是師生雙方所共有的,這樣才能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平等意識,使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樂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也使師生通過平等對話,互動合作、共同提高,實現教學相長。
二、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設疑、質疑是根本
首先,教師對教材要有深刻、獨到的見解。提出問題必須是深入思考的產物,任何創造性的活動必須源于思考。豐富的寶藏往往掩埋在地層深處,品文章亦如此,要對語言文字層層開掘,精心推敲,才能真正發現蘊含其中的內在光輝。只有對教材有個人的貼切獨到的見解,教師才能真正設計出高質量的質疑環節。
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對教材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質疑探究。“學則須疑”必須建立在對知識有所了解并進行認真思考的基礎上。老師如此,學生也如此。這樣學生才能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文本,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識,提出真正有質量的疑問。
三、以文本為中心,回歸語文課堂是核心
對教材的質疑探究從文本出發,最終還要回到文本中來,回歸語文課堂。語文課畢竟是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也不是歷史課、藝術課或是科學課,最終還是要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負責任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而非漫天質疑,問題的解決也應緊扣語文課的課程目標。楊絳是否冷漠,引導學生扣住細節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歐亨利小說情節的設置是否合理,引導學生透過小說的三要素來了解小說的特點;《寒風吹徹》通過對“寒”和“熱”的解讀了解象征手法?;貧w語文課堂,挖掘語文因素的美感,是語文課設疑、質疑、解疑的最直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