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教學反思不失為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這里所說的反思與通常所說的靜坐冥想不同,它是一個需要認真思索乃至極大努力的過程。教學反思可能意味著教訓的汲取,也可能意味著經驗的積累,不設前提、悉心檢驗、辯證處理是反思的基本要求。
而在實際的操作環節中,教學反思被落實到了課堂反思這一個技術層面上,缺少了一定的理念支撐,必然走向盲目。正如吳非教授所說:“?教學行為、教學技術上的失誤,反映出的往往是教育教學理念上的偏差,因而可能應當從更高的層面去作反思。”下面就從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對進行反思的作用、方法分別進行論述。
教育教學理念的反思
理念的反思是指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教育教學的科學理論為指導,豐富完善自身系統理論水平的過程。其作用有如下幾點:
一、有利于教師教研水平的提高
要迎接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就要努力把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提煉、升華的過程,它使我們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可以得出新的教學規律,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教學理論,從而提高自身素質。精心總結的教學反思記錄,可以為寫作優秀的作品或論文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有利于教師育人水平的提高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批評學生時,可能會遭到學生的頂撞,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會影響到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更為嚴重的是,不當的指責會毀滅學生遠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過寫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巧,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有利于增強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感
一般來說,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的教師,除非因教學上的失誤或迫于外界壓力,否則不會自覺反思自已的教學行為。而提倡反思教學,使教師自覺地在教前、教中、教后嚴謹地審視自已的教學行為,改進自已的教學實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的道德感、責任感和教師的教學技能與能力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倡導反思,是增強教師道德和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以課堂為中心的實踐操作方面的
教學反思
當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授課——反思課——議課、再研究”已經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載體之一。也正是在這種活動過程之中,教師的專業經驗得以積淀、專業能力得以提升。其主要作用有:
一、審視教學目標是否體現三個維度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所以有必要通過反思,認識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否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是否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是否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的建構方式自己獲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是圍繞著教師如何教而展開的,現代課程理念主張教學設計應圍繞學生如何學而進行。通過反思,教師可以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擺正自己的位置,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轉變成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而學生卻由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變成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應是教材的建設者。監于此,教師備課時要反思所授內容以前的教學思路,教學設計及存在的問題,從而設置教學定位。